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李佳琪)近日,水城区人民法院在花戛乡天门村正式发布《古村落文化司法保护令》与《古树名木保护令》,并立牌公告,以司法手段构建文化遗产与生态资源系统性保护机制,守护住这片山水间的乡愁。
天门村现存135栋布依族吊脚楼,保留着传统榫卯结构与民族建筑特色。村内分布着73株古树名木,涵盖榕树、清香木等树种。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景观,天门村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等。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加快,古建筑自然风化与人为改造压力、古树生存环境亟待保护等问题日益凸显。水城区人民法院以国务院《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依据,经过实地调研后创新实施“双令”保护机制。《古村落文化司法保护令》将传统建筑群的空间肌理、历史记忆及民俗风情纳入保护范畴;《古树名木保护令》则为古树制定专项保护方案,实现司法保护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转型。
“司法保护令为古村古树划定了法律红线,是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创新实践。”水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曹思思介绍。下一步,法院将联合林业、文旅等部门建立定期巡查机制,运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同时,通过巡回审判、典型案例现场开庭等方式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并组建古村古树保护志愿者队伍,发动群众参与,持续完善司法保护体系,凝聚多方合力,让古村落既留住乡愁,又焕发绿色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