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采用商业化运作取得成功以来,大型体育赛事拉动经济增长、创新科技的效应逐步凸显。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带动了延庆区、石景山区、张家口市三大赛区经济的大幅增长,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杭州亚运会使当地中秋国庆长假期间的涉旅消费同比增长64%。在这一背景下,即将开幕的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有望成为激活成都体育新经济的关键契机。
成都大运会为成都体育经济留下丰厚遗产。从成都大运会的影响来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夯实当地体育经济的“软实力”和“硬资产”。
一是绿色低碳成果显著。成都大运会是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通过各种措施产生碳减排量3.2万吨,赛后场馆可持续利用率达到100%,赛时清洁能源供应达到100%,为其他城市举办大型活动提供了环保低碳的经验参考。
二是全民参与消费提升。一方面,全民体育参与度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参与人数正在日渐扩大。成都还建设了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运动角,“金角银边”改造的大量运动新空间,显著改善了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极大提升了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刺激了体育消费的活力。
三是科技赋能城市发展。成都大运会建设赛事主运营中心,赛事信息、智慧大运村、智慧场馆、基础支撑和城市智慧服务全面融合,通畅衔接大运赛事与智慧城市发展,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于城市运营,促进城市营城兴业惠民。
办好成都世运会,高质量促进体育赛事与消费经济融合。世界运动会是非奥运会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都是中国大陆首个举办该项赛事的城市,也是继成都大运会后西部地区再次举办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意味着体育赛事与消费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城市升级的“催化剂”。于成都世运会而言,如何才能实现“赛事短期投入—城市长期发展—市民持续受益”的良性循环?
一是以赛促消,构建“赛事—消费”转化体系。利用好高能级体育赛事带来的观众流量,将“赛事”转化为“消费”,做强赛事消费场景,激发赛事消费活力,把赛事经济变成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新引擎。如继续深化“跟着赛事游四川”活动,将世运会比赛场地与成都城市地标、人文景点、自然景观进行串联,构建“体育+音乐、美食、文创、旅游”等户外消费场景,激发全民消费热情,实现“一日比赛、多日驻留”“一人参赛、全家旅游”的效果。
二是以赛兴业,培育“体育+”产业生态。“体育+科技”方面,伴随数字基建升级完备,5G网络全覆盖,通过引入AI裁判系统、AR观赛等技术,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赛事流程,提升世运会各项工作调度效率,加强高校合作,实现运动生理、运动数据可视化等专项攻关。“体育+制造”方面,依托天府国际竞技训练中心和成都体育学院打造专业化体育产业园区,带动环保材料、装备制造、康复器材、训练系统、运动摄像等领域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升级,构建“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品牌运营”全链条体育产业生态。“体育+金融”方面,通过“融资工具创新、消费金融升级、保险产品定制”的三维布局,保障世运会的高效运营,培育“可持续、可复制”的体育金融生态,实现金融“活水”对体育产业的精准滴灌。同时,在政策支持上,建立“体育产业白名单”,强化政策引领与资源倾斜,指导金融机构推出差异化产品,匹配赛事经济专项授信;在赛事保障上,针对世运会设计保险方案,打造“优秀运动员终身保障计划”;在赛事消费上,打造政府促消费资金的智能分发通道,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支付服务网络,创新体育消费金融产品集群。
三是以赛营城,打造成都特色城市名片。将赛事规划与城市战略深度融合,使赛事场馆规划与城市功能绑定。例如在东安湖、凤凰山等区域打造“赛事+生态+产业”复合功能区,赛后转化为市民体育公园、文创园区或商业综合体。借赛事契机推进TOD模式,同步规划周边商业、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赛事经济圈”,提升区域活力。将赛事营销与城市IP深度结合,借赛事讲好成都故事,让赛事成为成都文化载体。成都世运会成为蜀地文化的传播舞台,展示好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都江堰水利工程、三星堆遗址等传统文化遗产。将熊猫玩偶、蜀绣蜀锦、本地美食与赛事门票绑定,形成能带走的成都文化。将赛事运营与城市治理紧密联系,借赛事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构建城市智慧大脑,整合交通调度、客流监测、应急响应等功能,实现城市运行“一屏统管”。通过赛事接待推动成都优化公共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对标国际水平,扩大成都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