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琦,当代灯光视觉艺术的领军人物,多次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量级奖项,作品先后亮相国际艺术中心,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著名灯光视觉艺术家王琦近年来佳作不断,在舞台灯光艺术领域大放光彩。去年上演的话剧《大国工匠》、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舞剧《昆仑问道》全面展现了他的跨题材融合、文化符号转译的能力,而话剧《一日三秋》、话剧《我不是潘金莲》青岛首演,也让家乡观众感受到王琦多维度诠释舞台美学的艺术特质。
作为当代灯光视觉艺术的领军人物,王琦多次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量级奖项,他的作品先后亮相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巴黎秋季艺术节·蓬皮杜现代艺术馆、伦敦ICA国际当代艺术中心,赢得了国际声誉。
从青岛出发,到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王琦堪称灯光艺术领域孜孜不倦的“追光者”。
王琦理解光,营造光
从1999年的第一部戏开始,王琦作为舞台灯光设计与国内著名导演合作,以千变万化的灯光艺术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戏剧空间。早期灯光师的任务就是“照亮舞台”,然而,随着舞台艺术的发展,“光”已经变成了魔法,实现着灯光设计者对舞台空间的构想。
如何理解“光”对舞台的塑造?王琦以一个经典小故事为例:三兄弟打算用一文钱装满屋子,老大买了一文钱的柴,老二买了一文钱的棉花,老三买了一支蜡烛,用光装满了屋子。“光是人们认识空间各方面属性的首选途径,光的到达性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探知空间的范围;光有显色功能,可以显示空间介质的颜色,也可以渲染空间的颜色;光会反射,可以反映空间介质的肌理和质感。”王琦表示,“灯光设计是对空间的塑造,不仅要照亮,还要塑造心理空间。比如表现‘回忆’,灯光就得调出老照片的泛黄质感;表现‘春天’,不能只打绿光,得让观众从光线里感受到微风和温度。”
科技的发展持续推动舞台艺术的创作。2019年,王琦担任音乐剧《血色湘江》的灯光设计,调动冷酷的蓝、热烈的红,整体呈现出战场的血火交织,在舞台上活化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役。“舞台是一个假定性的存在,不像电影是那种对现实一比一的模仿;《血色湘江》的战争戏在舞台上怎么表现?我们以舞台的手段和舞台的假定性,让光对现实空间有一些突破性的描摹。舞台最大的魅力在于假定性,每个观众走进剧场就预先知道要看一个‘造假’,但‘造假’怎么通过视觉影响观众心理:森林是怎么样的、战争是怎么样的,春夏秋冬的早中晚怎么样的。灯光相当于影视剧的镜头,哪里亮观众看哪儿:一桌子的人在吃饭,突然一个角色来一个内心戏表演,灯光变成一个定点光照在他身上,实现多空间在同一个舞台上的并置。”从自然光到照明光,一步步营造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乃至“时间”,王琦在舞台上实现了艺术性的创造。
舞台情,故乡情
将“光”变成视角,王琦不仅为戏剧设计灯光视觉,也为各种大型晚会打造视觉效果。当下的灯光视觉艺术已经延伸到音乐、影视、舞台等各个空间,王琦对此表示:“我之前跟崔健交流过,他的每首歌都带有情绪,而情绪首先与色彩有关。在演唱会的舞台上,灯光的色彩是什么样的,人物的造型是什么样的,都要有考虑。灯光在说话,它是有语言的,有文学性的,不只是照明。往往晚会和演唱会现场,这里也亮、那里也亮,确实灯光能跟得上节奏的点,但是跟音乐本身的情绪有关联吗?这首歌的色彩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到。”
近年来,青岛不断引入精品戏剧,其中话剧《一日三秋》《我不是潘金莲》和儿童剧《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的灯光设计都出自王琦,他也参与了青岛出品舞剧《法显》的舞台灯光创作。“虽然在北京工作多年,但一回到青岛,我就觉得脚跟站住了。我对西镇和沧口印象最深,情感依托留在这些地方。我的中学在六中,到现在仍然想念每天放学经过的波螺油子,还有很多对老城区的记忆,包括梧桐树,秋天的八大关,青岛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美的。”王琦非常希望找到一部戏,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青岛情感,“其实真的挺难的,情感里的东西特别厚重,你走到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拾起来的回忆,这个回忆不是说‘此时此地’,而是关于当初你在这里时‘此情此景’——1995年左右,四方路10块钱120串的小肉串,我们坐在马路牙子上现烤现吃,现在想想真是回不去的时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责任编辑:王逸群
上一篇:美关税加大希腊经济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