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西安发布
朋友,你好!
欢迎来到丝路悦读
本期丝路悦读-西安地理
邀请你跟随着作者林园的文字
在声音中走进朱雀门内
来聆听那些古街巷的故事
1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刘秋莲,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喜欢诵读。用心感受生活,用情演绎作品,用声传递美好。)雨后的傍晚,轻风颇为凉爽。我骑共享单车,沿朱雀大街一路缓慢北行。路边停放的车辆中,不少是旅游大巴车,也有外地牌照的车辆。进入朱雀门内十几米处,身后传来清亮的男声:“五岳庙门,五岳庙门,右拐,右拐。”我不禁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年轻帅哥骑着共享单车,正根据导航的提示,招呼身后几位同行的伙伴。他们各个服饰时尚,清爽帅气,每人骑辆共享单车,从我身边一一闪过,又迅速拐进了五岳庙门。我骑到五岳庙门路口便刹住了车,用脚支撑在道沿,望着几位年轻骑行者的背影,感慨他们的活力为这条古老的街巷注入了青春的气息。
他们是要用骑行的方式游遍西安的古巷吗?我心生好奇,关注的目光一刻没有离开他们的身影。本以为他们会在芦荡巷停留,却发现其中几位只是侧目瞧了一眼芦荡巷,便径直向东行进。我不禁心生疑问:为什么不进芦荡巷里看一看呢?是觉得这条巷子太小、太普通吗?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走进芦荡巷时,巷子很是破旧,为数不多的几家店铺已是残墙破门,一些居民房屋显得老旧。巷子里行人少,幽静中显出些许孤独。如今,这条古巷经过修缮,变得齐整洁净了。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却有着不一般的过往。
芦荡巷,原名卢进士巷,因清朝卢进士居住于此而得名。
这条小巷位于寸土寸金的朱雀门内,是块风水宝地,曾经吸引众多达官显贵、富商巨贾在此居住。姚家大院就是历史的见证。位于巷子西侧的姚家大院是儒商姚文青的私宅。数年前,当我第一次从高处俯瞰这座深宅大院,就被震惊了。这座清朝时期建造的院落,经过多次修缮,至今保存完好。那时,于右任等名流曾数次光顾姚家大院。
井勿幕也曾在此巷子居住。他是最早加入同盟会的成员之一,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芦荡巷西面不远处的勿幕门(小南门),就是以井勿幕名字命名的。
芦荡巷曾经居住过一位女杰——卢慧卿。这位民国时期实业司司长的后妻,乐善好施,不仅出资在五岳庙门街办了小学,解决了附近住户儿童上学的问题,而且积极支持同盟会。她去世后,葬在卢进士巷中段路东,其宅第“慧园”。陕西都督张凤翙为其料理后事,于右任为其题写挽诗。
每次走进五岳庙门,走进芦荡巷,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曾经的人与事,曾经的大宅与古庙。如今,五岳庙门西口有了两块显眼的路牌。我想,如果在五岳庙门街两侧某个位置,能有一幅五岳庙的立体画,或是石刻、雕塑之类的艺术品,形象地展现曾经的历史,是不是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呢?
2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贺海娟,一个喜爱朗读,正在朗诵道路上学习并收获的西安人。)走进朱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南广济街。在街两侧绿荫的掩映之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高楼散发着城市的味道。
在唐代,这条大街是连接太极宫南面的承天门和皇城南墙朱雀门的一条大街,被称为承天门大街,也叫天街。唐朝时,只有皇帝和穿紫袍的官员才能在此街御道上行走。唐朝末期,长安城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难以修复和防守。从安全方面考虑,只保留了南城墙东西两侧的安上门(今永宁门)和含光门,封闭了中间的朱雀门。曾经辉煌壮丽的朱雀门从此进入休眠状态,这一眠竟然长达一千多年。在此期间,一些住户迁进朱雀门内,在天街建屋而居。明朝时对城墙进行修筑加固,封闭多年的朱雀门随同唐城墙一道被包裹在明城墙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朱雀门开通了豁口。1985年修复西安城墙时,包裹在明城墙内的朱雀门遗址终被发现。
20世纪60、70年代,我还在城东工业区居住。到皇城墙内,我们称作进城。我只是偶尔周末、节假日进城,跟随父母在东大街、解放路的百货商场采买物品。在城里,我们主要选择大街行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几位大学同学的家在城里,我才开始进出城内的小街巷,对这些小街巷有了直观的感受。
小车家巷是一条许多人都觉得陌生的巷子。自从进入大学,它就成了我耳中的常客。因为我同桌经常提及这条小巷,她在小车家巷生活了20多年。不仅就读在车家巷小学,而且她家也在校园里。后来才知道,这所小学的前身是清朝创建的保正小学堂。
清朝时期,西安第一所私立学堂——绅立蒙学堂就设立在小车家巷,它是陕西近代著名人士阎培棠创办的。
光绪年间,保正小学堂设在小车家巷,它是西安地区创办较早的小学堂。民国时期改名为长安县立车家巷初级小学,共有6个班,200多名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车家巷小学,成为既有初级部也有高级部的完全小学。学校有两个校门,一个设在小车家巷,靠近初级部;另一个门开在湘子庙街路北,靠近高级部。学校下午放学后,湘子庙街的校门就关闭上锁,除非校内居住的家属或者学校老师要从此门进出,看门的大爷才会打开这个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同桌在位于朱雀大街北段的西安糖果厂实习,我们经常电话交流各自遇到的新鲜事。同桌告诉我,在厂里可以看到糖果生产的过程。这个信息对我充满了诱惑。于是,我抽了个空,骑着自行车,沿着环城南路西行,到朱雀门后向南拐,沿着朱雀大街,骑行半站路,终于抵达西安糖果厂。
当我看到牛皮糖从金属搅拌机探出头,拖着长长的水红色身子,宛如一条拇指粗细的小蛇一般蠕动着,落到金属槽中,又顺着传送带缓缓前行,在卡口处被锋利的刀片切割成尺寸均等的长方块形状牛皮糖的情景后,令我万分激动,至今难忘。
参观完糖果生产线,同桌让我帮她将一袋面粉运回家。出门时,我骑着母亲那辆26女式坤车。也许坤车不适宜载重,自打那袋五十斤重的面粉放到自行车的后座上,自行车就摇头摆尾不听使唤了。那时朱雀大街的路面不平整,坑坑洼洼随处可见。汽车开过,尘土飞扬。我们推着车子,沿着路边行走。虽然那时朱雀门已经打开,却正在修筑券洞,不能通行。我们只好沿着环城南路向东,进大南门,再从湘子庙街走到大车家巷,最后到达小车家巷。
走进小车家巷没多远,就到了车家巷小学。沿着操场边有青砖砌成的整排简易平房,住户都是车家巷小学的教师。放学后,学生们离开了学校,校园里静悄悄的。操场很小,地面是平整过的土地。操场中间有一个水龙头,依着水管,用青砖砌了高出水龙头半尺的柱子。平房一间挨着一间,房间地面同外墙一样是青砖铺就的。虽然房间不大,却干净整洁。学校里的自来水只有操场上这一处,用水高峰期要排长队,附近住户也会到学校里接水。小车家巷里有一个自来水供应处,但在那里接水要用水牌,水牌是要购买的。
同桌羡慕我家能住在楼房里,能有自家独立使用的卫生间和自来水。我羡慕她家能住在校园里,出家门一分钟就能坐到教室里。
如今,已遍寻不到小车家巷的街牌,这条200多米长的老巷子,一部分并入德福巷小区,一部分建了楼房,成为小车家巷居民院落。原巷子只留下二十几米长的小道。
3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李佳芮,文艺工作者。喜欢用声音做胶片,把文字冲洗成流动的影像。)
对南院门的特别印象,还是参加工作之后。毕业那年冬天,家住南院门的同事说:南院门有很多美味的小吃,肉夹馍多么有名,味道多么正宗。那时,我还没吃过肉夹馍。同事答应:这两天就去买两个让我尝尝。果然同事没有食言,我品尝到了带着温度的肉夹馍,也记住了南院门那诱人的美食。
南院门位于西安钟、鼓楼西南位置。清代时期,为总督衙门所在地。南院门覆盖的区域从南院门街向北,如同一个人字形扇面。
清顺治年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始建于此。清光绪年间,陕西巡抚叶伯英重修部院行署,因与鼓楼北面的北院门相对,故称为南院。南院前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民间称为南院门,沿用至今。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到西安先是在此下榻,后又迁往北院。
自古以来,政府所在地的周围总会成为商铺的聚集地。由于是府衙所在之处,当时南院门一带聚集了诸多店铺。西安市最早的照相馆、最早的古董店,纷纷落户于此。位于卢进士巷口的西安大芳照相馆,是西安早期三家照相馆之一,也是给我留下最满意照片的照相馆。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临近毕业时,学校需要二寸照片,母亲建议我去大芳照相馆,说那里人像照得好。母亲有张黑白正面照片,将优雅的气质显露无遗,是她最喜欢的照片,这张照片就出自大芳照相馆。
那天天气晴朗,我和同学一起找到了大芳照相馆。摄影师给我拍照,着实用心。因为我戴着眼镜,摄影师发现总有光点落在镜片上,影响人像美观。于是,摄影师不断调整光源的角度,将打到镜片上的光点,巧妙地移动到眼镜架上端的边沿处。那时我脸部圆润,摄影师让我将下颚微微内收,这样使得我的脸型显瘦一些。照片出来后,我收获了诸多夸赞之词。那张照片不仅用在了毕业证上,还作为赠送同学的照片。后来,我又放大了照片,装进镜框,摆在书柜里。近四十年过去了,每次看到那张照片,我都不免想起大芳照相馆和那位摄影师。
我对粉巷的好感,从在“大芳”照相时就开始了。粉巷同南院门是近邻。
粉巷,有说是因经营米面粮食生意而得名,也有说是因卖胭脂粉而得名。几年前的一个隆冬,天色已暗,我闲步粉巷,街道上依然人车川流不息。街巷两边店铺闪耀出五彩斑斓的灯光,透过明亮的玻璃橱窗,可见各式诱人的美味、新款服饰在射灯的辉映下,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令路人目光流连。穿着前卫,涂脂抹粉的年轻身影不时映入眼帘,为这条古巷增添了几分新潮与活力。我沉浸其中,静静地享受着略带寒意的浪漫夜色。
忽然,一条黑影挡在我的右前方。疑惑之际,我顺着黑影向上看,竟然是一位2米左右的瘦高男子,正面带微笑看着我。他留着一副有些夸张的八字胡,胡须末端微微上翘,显然是经过一番精心的打理,长过耳垂的棕色头发自然地卷曲着,配上八字胡,俨然一副复古的造型,像是从油画中走出来的人物。见我一脸惊诧,他主动开了口,用奇怪的声调说出中文加其他什么语种的话语。几次问答之后,我听懂了“地铁”和“陕师大”等中文词语,也明白了他挡路的原因。于是我放下了戒备,与他交流起来。我发现我用正常语速,他无法听懂,便试着将语速减慢,他才能听懂更多我说的话。他说出的中文也不再混合其他语言了,只是几个中文名词叠加,虽称不上是完整的句子,倒是能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他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在莫斯科大学读研究生。在粉巷与朋友会面,现在想坐地铁去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我告诉他:我去过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都是我喜欢的城市,俄罗斯之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陕师大老校区在南面,于是,我便建议他在永宁门地铁站乘车。没想到他却说要在钟楼站乘坐。见我一脸疑惑,他便补充道:“永宁门,下一次。”我心里嘀咕:他是不是把钟楼和永宁门的方向搞错了。当我们一同走到粉巷东口南大街处,当他看到钟楼刹那间的惊喜!惊叹!我明白了。他没有搞错钟楼和永宁门的方向,他是要借机在钟楼脚下,欣赏夜色中美轮美奂的钟楼。
返回粉巷的路上,我想起不久前在小雁塔见到的一个情景:西安博物院展览馆门外满是游客,有的在等人,有的在休息。几位高大英俊的外国游客不时地用中文交谈,尽管他们说的中文有着明显的外国人口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用中文交谈的情趣。一位五十开外的妇女听见年轻的外国游客在说中文,便靠近了他们,用带着陕西口音的普通话与外国游客攀谈。从他们愉快的交谈不难看出,他们彼此的口音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交流的兴致。我暗自佩服这位妇女的自信、勇气和乐观。
不觉间,我已走过南院门,来到五味什字。唐朝时,五味什字以南,太阳庙门以北是掌管外交事务的机构鸿胪寺所在地。入唐的外国使节、留学生和留学僧进入朱雀门内,要先到鸿胪寺登记,根据鸿胪寺的安排入住。
4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陈晓莉,闲暇之余喜欢读点文字,阅读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用心感悟,用爱发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同学一道去英语老师家。老师家在梁家牌楼。我们从南广济街西侧进入盐店街,往西骑行。
梁家牌楼在盐店街的西侧,两者其实是一条街,是街的东西两侧。街道不长,有些狭窄。街道两侧分布着老旧的平房或两层小楼,青色砖墙,青褐色瓦片铺设的屋顶,年代久了,古街古巷味道浓厚。街道旁有自来水龙头,水龙头边有市民在排队接水,有的一手提着两个空铁桶,一手握着扁担。水桶接满水后,挂在扁担两头,有韵律地迈着步子,将水担回不远处的院子里。有的用废弃的木板拼接,自制简易平板车拉水。水龙头下的铁桶一个挨着一个,水龙头流出的水柱像一条晶莹剔透的小龙,倾泻而下,落入铁桶之中。水池边有中年女人弯着腰、弓着背偎在大木盆旁,木盆里泡着待洗的衣物。
街道路面不平整,速度太慢就骑不稳了。我们干脆下车,推着自行车前行。走到了梁家牌楼西口,也没有看见牌楼的踪影,倒是很容易地找到了英语老师的家。我们向老师打听梁家牌楼的位置,老师说,他住这里多年,从未见过那个牌楼。他多年前听说,牌楼有七八米高,是为纪念名将梁化凤所建,上面书写着“梁家牌楼”四个大字。大致位于街西口与夏家什字交界处,可惜清末时就已损毁。
20世纪80年代初,听说盐店街有一位老中医医术高,很有名气。诊所设在盐店街的家里。我选了一个星期天清早,慕名前往。有了之前走过盐店街的经历,此番到盐店街,便觉轻车熟路。老中医的家是临近街边的一处中式宅院,当初是二进式宅院,后来拆除了照壁。从正房门前用青砖铺就的一米宽的小路直通院门,院子两侧的厢房已有些歪斜,厢房内没有人,只堆放着旧物。刚进院子,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时间还不到八点半,看病的人已从堂屋排到了院子门口。我粗略数了一下,有近三十人。
不知老中医的四合院之前是否为某位盐商的宅子。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盐店街集中了西安市的盐店,这些盐店大多由山西人开设经营。山西的盐商卖盐发了财,随着财富的不断激增,盐商们开始转行金融业,纷纷开设钱庄银号。清道光年间,西安第一家钱庄——景胜永钱庄在盐店街挂牌开业。随后,钱庄银号不断增加,大多集中在盐店街、梁家牌楼一带。
那个时期,梁家牌楼商行、银号、会馆密集,在梁家牌楼、盐店街一带汇集了几十家银号钱庄,成为当时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陕西第一家银行——大清银行陕西分行就开设在梁家牌楼。那时,这里商贾富人云集,三进四进的深宅大院遍布整条街。高门楼的四合院一家挨着一家。放眼望去:砖雕石刻,屋脊飞檐,青砖黛瓦,楼阁花廊,精美至极。当时这两条街巷上除了众多银号外,还有许多大银行,如中国银行、农民银行、永利银行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就有两家在这里开设了银行。
盐店街东起南广济街,西至梁家牌楼。唐朝时期,盐店街处于唐长安城皇城内的宗正寺(掌管天子九族六亲的属籍)北侧和右领军卫(掌管宫廷警卫)南侧的街道上。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道路拓宽,城墙内的街巷变化较大。朱雀门内一些老街巷连同它们古老的名字,在轰隆隆的挖掘机声中消失了。另一些老街巷被合并了,赋予了新的称谓。消失的街巷大多为小街巷或半截巷,随着拆迁、改建,它们并入附近较大的街道,或融入新建的小区之中。
如今,虽然一些老街巷古貌难寻,但它们通过古老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又渗透到人们的记忆里。
以声为媒 共沐书香
西安发布《丝路悦读》栏目,面向全社会朗读爱好者长期征集“全民主播”,为您提供展现声音艺术的舞台。不唯名家,不拒草根,唯有热爱!让我们共享朗读的快乐,让朗读成为生活时尚。
报名方式:
xafbsiluyuedu@163.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全民朗读”,邮件内容包括您的姓名、单位、电话,以及一段个性化的自我介绍。附件请上传一段您朗读的音频样本,我们将根据作品特色推荐主播。
海报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