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7月29日讯 (记者 李永桃)记者从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2025年上半年全区金融运行情况及金融支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半年,全区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服务效能持续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6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2616.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1380.8亿元,同比增长6.8%;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0606.1亿元,比年初增加1565.2亿元,同比增长7.2%。
今年以来,全区金融系统积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牵引各项金融要素和资源向重点领域高效集聚,加力推动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见效,为内蒙古全力办好两件大事、接续实施“六个工程”、深入开展“六个行动”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完善政策体系,做深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目前,内蒙古已经形成了“1个总体方案+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等5个专项领域实施方案”的政策体系。
今年以来,金融服务全区实体经济成效不断显现。
在助力“科技突围”和绿色发展方面,全区金融系统落实自治区“科技兴蒙”和“科技突围”工程要求,做实做细科技领域融资对接、金融产品创新与推介等金融服务,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工具。截至目前,全区14家金融机构获得此项再贷款政策资金20.8亿元,发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34.7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26个。7月15日,伊利集团成功发行4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标志着内蒙古首单民营企业科创债成功落地。同时,我区加大绿色信贷投放,为“降碳”“扩绿”提供金融支撑。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0家金融机构累计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594.3亿元,撬动发放碳减排贷款990.5亿元,带动碳减排量3597.5万吨。6月末,全区绿色贷款余额5594亿元,较年初增加387.4亿元。
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和加强金融供给方面,全区金融系统围绕我区“粮”“肉”“奶”“草”等重点领域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重点任务,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满足涉农主体融资需求。同时,指导金融机构制定专项养老信贷政策,创新适老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对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撑。6月末,全区养老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4.2%。另外,加大对云计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金融支持力度。6月末,全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89.4亿元,同比增长52.1%。
金融改革开放创新不断深化,有效赋能涉外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分局深化外汇领域改革,扩大外汇便利化政策惠及覆盖面,持续提升外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上半年,全区外汇市场平稳运行,自治区涉外收支总额达241.4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