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母亲节又到了!想想母亲离开我已经五年了,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母亲犹如一朵永远不败的鲜花,虽然没有根系了,却始终映照在我的心中。母亲在世时我忙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她拉家常、聊往事,听她唠叨、为她解闷,更甭说带她吃喝玩乐了。如今有时间可以尽孝了,子欲养却母不在,真是人生憾事。每当看着在一起生活照顾了19年的婆婆衣食无忧开心快乐的样子,我对母亲都怀有深深的歉疚!
母亲自幼丧母,艰难生活的经历塑造了她谦卑隐忍、温良纯善的品性。她早年离家当兵,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父亲相遇,结为夫妻。五十年代的一次部队大裁军中,她转业到了地方,从此跟随野战军的父亲四处换防,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受到影响。母亲八年间生下我们姐妹四人,身患腰疾的她既要上班又要照看我们,可谓历尽艰辛。七十年代末她随父亲调入北京时,因年过50无处安排工作,只好在山东原单位提前离休。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的存在就是家庭的象征。他的思绪永远都是沉浸在工作中,早走晚归,除了吃饭睡觉,很少有时间与我们玩耍,家里的事儿基本都是母亲在操持。母亲一生与父亲相濡以沫,把那些日常的辛劳与深爱默默咽进肚子从无抱怨。每当有我们爱吃的东西,妈妈总是说“我不爱吃”,长大了才知她是自己不舍得吃。母亲这种以他人为先、为他人奉献的牺牲精神影响我的一生。
我结婚离家之前,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几乎没见过他们吵架拌嘴,也未见过他们有亲热之举,更没听到他们说过“我爱你”之类卿卿我我的话。但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却能读懂对方。他们从不庆祝结婚纪念日,但会在生日时煮上一碗鸡蛋面。在我的理解里,虽然没有浪漫色彩的平淡平和,但却有着责任、默契和长久陪伴,就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夫妻爱情生活状态。
五年前母亲突然被查出白血病,医院告知存活时间有限,这无疑是一个噩耗。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期间,让我对父母的爱情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没人告诉母亲是什么病,但母亲却一直嚷着要回家。没想到知道母亲病情的父亲居然也与我们商量让妈妈回家。依她当时的情况,离不开医疗护理,我们只好跟父亲说母亲不可能回家了。在那个期间,父亲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行走不便的他每个星期都要坐着轮椅去医院看望妈妈。病房里,他们手拉着手默默相视,似有千言万语,我们退出去给他们留出单独相处的空间。
每当爸爸离开时,妈妈都流着泪嘱咐我们:“我不在了,你们一定要把爸爸照顾好!”我们强忍着眼泪说:“您想多了,过一段时间就回家啦!”其实我们都明白这是无法兑现的承诺!妈妈去世后,我们渐渐明白,爸爸妈妈都知他们相伴时日不长,想在一起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可惜这个愿望一直到母亲去世也未能实现。每每想到此时心里都有一种无限的遗憾和哀痛。
母亲去世那天,我问父亲挽联上想写什么,父亲脱口而出:“爱你永远 谢你终生。”从一辈子中规中矩的父亲口中听到这句话,犹如一道闪电击穿了我的心。那是父亲埋藏在心底深沉的爱,直到母亲离世时才表达出来,可惜母亲却听不到了,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情。母亲去世后,父亲把母亲的遗像搬进卧室,每天看着时常默默流泪。他说照片里妈妈的眼睛似乎也充满泪水。他时常和我讲起他跟母亲相识的经过,母亲成长中的艰难,生我们姐妹们的不易,照顾孙辈的辛苦。我懂得父亲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爱的人,一旦爱的对象消失了,这些历史的回忆如同打开的闸门,深深的爱一泄千里,既源源不断滋润着我们,也给我带来些许的思考。
在中国社会传统中,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爱情的表达方式一般是含蓄而内敛,往往注重“我做了什么”而忽略情感表达。有的甚至不会表达、不愿表达、不敢表达,许多感情藏在心里,直到失去才后悔。有的缺少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与共情能力,往往造成感情生活的一些猜忌、误解、不满、疏远,甚至相悖而去遗憾终生。我观察周边人:善于沟通、共鸣共情、彼此默契、读心关心,负责任做事、高情商表达、目标行动一致,是家庭间感情关系融洽的一般规律,也是“孝亲及时”“珍惜当下”。现代社会,无疑对感情生活的质量要求更高,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有爱莫迟”不仅是一句话,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有爱要勇敢表达,行动要善始善终,人要活在当下,人生不留遗憾。正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祝天下的母亲们 健康、幸福、快乐!
作者:艺文
绘图:崔姝音
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