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航之翼
翼哥一直认为:
大型机场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业绩稳定性要远远强于大型航空公司。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成本端的航油、飞机、起降,收入端的票价对利润影响都非常之大。
对于机场来说,影响航空公司的油价、汇率、票价、客座率等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客流量特别是国际旅客对他们免税影响较大。
只要航空公司开了航班,航班量上去了,机场收入自然就增加,而机场的成本变动要小一些。
也就是说,对于大型机场来说,无论一天是起降1000个航班,还是100个航班;进出20万人次,还是10万人次;成本波动并不大,但收入波动非常大,因为机场的固定成本高,而变动成本不大。
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航班,给机场带来的边际贡献非常之大。
但对航司来说,每增加一个航班,边际贡献也许为负。
无论是上海机场,还是白云机场,人工成本、折旧摊销占总成本超过三分之二。
所以,一旦民航市场恢复增长,航班量上来,大型机场总是率先实现盈利,业绩提升更快。
从2025年一季度业绩,民航业冰火两重天,上市机场利润普遍上升,上市航司则普遍下滑。
2025年一季度,国内主要机场业绩全线飘红。
上海机场:
• 营业收入:31.72亿元,同比增长4.72%。
• 归母净利润:5.19亿元,同比增长34.53%。
深圳机场:
• 营业收入:12.55亿元,同比增长11.2%。
• 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72.2%。
白云机场:
• 营业收入:18.22亿元,同比增长9.52%。
• 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增长57.71%。
厦门空港:
• 营业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6.89%。
• 归母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4.10%。
除了厦门机场,其他机场利润都在大幅提升。
厦门空港则是一直都在赚钱。
不过,与之相比的是,航空公司业绩都在下滑。
大型机场之所以利润保持增长:
一方面,航空性收费虽然受到局方管控,但是这么多年基本上是上涨的。
另一方面,非航空性收费价格有多高只有航司和机场心中有数。
问题的是,即便收费高的离谱,航司打破头还想去,这些都是国内最顶流的机场。
有人总拿小机场来说事,无论如何,小机场都不会赚钱的。
全球将小机场也公司化的好像没有几个地方,这本身就是改错了方向。
但大机场又有一定的垄断,航司也无可奈何。
因此,对于大型机场来说,赚钱是确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