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三重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奏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
本报讯(记者 韩轩)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这三件乐器能碰撞出多少火花?近日,时光重现——基因三重奏二十周年典藏版音乐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我国著名室内乐组合基因三重奏步入“成团”的第20年。“对一个人来说,20岁还很年轻,但对重奏组来说就是很长的时间,希望我们‘而立之年’时再跟大家相见!”基因三重奏成员张佳林对观众深情地说。
基因三重奏由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大提琴家宋昭创立于2005年,三位成员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重奏组成立最初的名字其实不是基因三重奏,而是“1号楼三重奏”,“1号楼”指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所在的楼。但第一次以此为名演出时,主办方觉得这不像个古典音乐组合的名字,节目单上只印了“钢琴三重奏”。哥儿仨决定改名,由于三人都想延续在校上学时的基因,思来想去,最终定名为“基因三重奏”。
一支不隶属于任何学校和院团的“体制外”乐团,在2005年的古典音乐环境里,演出机会并不多。随着全国各地大中型剧场的兴建和古典音乐的普及,2013年以后,室内乐的演出越来越受到认可,甚至因为小而精的特质,受到演出商和普通观众的青睐,基因三重奏的巡演版图也越来越大。
在室内乐领域,分分合合甚至以解散告终的重奏组并不少见,能坚持20年不解散的组合可谓极其难得。张佳林说他们本身的边界感都很清晰,从没想过控制同伴对音乐的演绎,但同时也坦言,“30多岁的时候是真吵架,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经验是对的。”等到他们40多岁各自有了孩子,当了爸爸以后反而更加有耐心。多年过去,三个人经历了各自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舞台上的默契越来越好,用宋昭的话说,“我们三个人的重奏组本身,就是在不断印证音乐的意义。”
哥儿仨还时常想起年轻的时候,曾经畅想什么时候能把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全演了。张佳林说,“当时只当吹牛,没想到20年后我们做到了。”今年三四月间,基因三重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带来贝多芬钢琴三重奏系列音乐会,让观众完整地欣赏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全集。
这一套作品的体量非常大,对三位音乐家充满考验。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5周年,也正值基因三重奏成立20周年,北京演出后,基因三重奏将前往天津安里甘艺术中心,自5月至7月再度上演“基因三重奏合作20年——贝多芬钢琴三重奏系列音乐会”,还将登台上海、广州等地演出。“我和佳林很快就要到50岁了,基因三重奏的20年可以说是我们前半生非常重要的时光。”宋昭感慨道,“我们也想用贝多芬的三重奏在50岁人生的分水岭上,给自己做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