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卫发布
黄河潮涌京华
塞上明珠蝶变
五月的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驼铃声与现代商业的喧闹交织回响。
5月1日至5日,“‘卫’来‘京’喜——青春漠漠搭·现在就出发”主题招商推介展销活动在此盛大举行。中卫市携非遗+文创、旅游精品、农特产品、特色美食四大核心板块亮相,以黄河文化为灵魂、沙漠资源为根基,在首都舞台上展开一幅立体多元的产业发展长卷。短短5天展期,超16万人次涌入古街,线上线下销售总额突破220万元,4项合作协议成功签订、达成合作意向4项,撬动农文旅领域潜在经济效益超亿元,为中卫的产业突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非遗匠心:千年技艺焕新都市生活
活动现场,非遗+文创展区以沉浸式互动体验激活文化感知。拓印的清脆声响、咪咪乐器的悠扬旋律,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在沙石画台前,游客亲手制作大漠孤烟画作;滩羊地毯展位旁,负责人详细讲解14道制作工序,生动展现羊毛到精美地毯的蜕变过程。这些沉浸式体验让中卫非遗变得“可看、可听、可触摸”,更催生出无限商机。
在中卫黄河陶瓷制作技艺展台前,沙坡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卫黄河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姚思杰介绍着古朴的黄河古瓷:“只有用中卫下河沿的泥料、黄河边的黄土釉料,才能烧出母亲河独有的朴拙质感。”话音刚落,北京卯田艺术空间艺术总监李远便与他敲定合作——百余件黄河古瓷茶杯、吊坠等即将入驻其门店,开启“非遗进商圈”的全新尝试。
“黄河古瓷承载着千年文明,我们计划通过沉浸式茶会还原古代点茶仪式,让它从‘博物馆’走进都市生活。”李远满怀期待地说。
500米外的隐趣阁文创店负责人靳鹏飞也早已对黄河古瓷心仪已久,主动寻求合作,希望让带有中卫印记的瓷器为小店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合作成果源于中卫“非遗+”的深度融合布局。近年来,中卫市建立起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机制,推动非遗从单一展示向多元产业转型。目前,全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非遗5项、自治区级非遗67项、市级非遗61项,建成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处、区市级传承基地37处,培育出滩羊手工地毯、黄河沙瓷等多个特色品牌。以沙石画为例,其与旅游商品相结合,形成完整产业链,年销售额突破460万元。2024年,全市非遗生产性保护年产值超1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 — — — —
沙漠星辰:文旅IP点燃华北旅游热潮
“住星空帐篷、看篝火晚会,这趟旅行必须安排!”在文旅推介区前,河北游客耿春玲手握抢答环节赢得的沙坡头星星酒店住宿优惠券,兴奋地与同伴规划着行程。情景剧《遇见沙坡头》、中卫道情《秀才美女酸辣汤》等文艺节目,巧妙融入中卫的骆驼、黄河、星空元素,向过往游客尽情展现中卫“沙漠水城”的独特魅力。
仅开幕式当天,3份重磅协议便为中卫旅游市场奠定客流基石:中旅旅行将为中卫输送2万名入境游客,中国教育电视台“乐龄杯”活动预计吸引千余名老年游客,北京煜鼎五洲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的专列将带来1万名“火车游”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五一”前夕,首批“万人游中卫”直通车和包机游客抵达中卫,提前点燃旅游热情。“五一”期间,中卫各大景区更是人潮涌动,火爆场景获央视新闻联播、财经频道报道。这一成绩,是今年3月初启动的“青春漠漠搭·现在就出发”中卫全国文旅推介活动,历时42天、跨越13座重点客源城市结出的硕果之一。该推介活动最终达成20项客源输送协议,开通杭州、上海、天津固定航线及襄阳、昆明旅游包机,达成20列旅游专列合作意向,吸引超30万人次报名前往中卫旅游。
中卫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得益于对资源优势的深度挖掘和产业创新。近年来,中卫市立足大漠、黄河、绿洲、星空等优质资源禀赋,坚持“全域全景全时全业”发展方向,持续放大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辐射带动效应,建成了沙坡头旅游景区、寺口子风景区、黄河宿集等核心景区,培育出星空露营、沙漠徒步、黄河研学等30余个特色体验项目。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850万人次,旅游收入110亿元,其中高端民宿入住率达95%,沙坡头星星酒店一房难求成为常态。
味觉丝路:舌尖美味拓展产业版图
“蒿子面要揉18道劲,历经数百年历史成就了清爽口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宁蒿子面)代表性传承人于振玲的摊位前,游客排起长队争相试吃,每日百余斤面条早早售罄,还收获北京7家餐饮连锁店的采购大单。“客户试吃后对我们的手工面非常认可,目前120斤蒿子面已通过冷链运往北京,客户随后将赴中卫洽谈深度合作。”于振玲表示,展品售罄的同时,还积累了大量北京客源。
“扁豆子面,太好吃了!”在沙坡头区扁豆子面摊位前,来自阿塞拜疆的姑娘古奈和阿丽亚品尝后赞不绝口,“面条劲道,扁豆子软烂,每一口都充满醇香。”
“此次参展的非遗美食有沙坡头区扁豆子面、中宁蒿子面、中宁清炖土鸡、海原碗蒸羊羔肉,以现场试吃+售卖的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截至目前,所有美食均销售一空。”中卫市商务局流通贸易科科长李芳介绍道。
美食的火爆,得益于中卫深厚的美食底蕴。中宁蒿子面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肖记水面、沙坡头区扁豆子面是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原碗蒸羊羔肉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背后更有“高端牛羊肉”“富硒农产品”的产业支撑。全市建成3个国家级农业强镇,培育出“夏华肥牛”“穆和春”等中国名牌农产品品牌,牛羊肉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头(只),枸杞深加工产品超100种。
在品牌建设方面,中卫市通过“非遗+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产业链:黄河宿集民宿设立非遗美食工坊,游客可体验蒿子面擀制、枸杞糕点烘焙,参与“沙漠下午茶”;沙坡头星星酒店推出“星空晚餐”,以黄河古瓷盛装非遗美食,搭配观星讲座,打造高端文旅消费场景;中卫2025年非遗游园会汇聚32项非遗,游客在互动中品尝扁豆子面、枸杞糕等小吃,实现饮食文化与文旅场景的深度融合。
— — — — —
戈壁馈赠:沙砾之上崛起金色产业
“这枸杞嚼着有爆浆感!”农特展区内,杞滋堂的枸杞及其深加工产品——枸杞原浆、芽茶、面膜等吸引了众多目光。杞滋堂(宁夏)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华南区大区经理孙璋一边递上试饮杯,一边忙着与北京商超对接:“去年我们营业额1.5亿元,这次展销会让我们看到,枸杞深加工产品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今年争取营业额超2亿元。”
而在宁夏海原生态牛羊肉展台前,5月4日,原本计划5天销售的产品早早售罄。“我之前买过这里的牛排,味道鲜嫩、口感特别好,全家人都很喜欢。今天特意赶来又买了一些牛羊肉,中卫的美食非常棒。”北京市民贾天伦说道。
“公司带来的3万元牛羊肉4天就卖完了,复购率达50%。回头客不停催着发货,北京市场的反响远超预期!”宁夏六盘西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薇的手机响个不停。这家专注于推广销售海原生态牛羊肉的现代农业企业,已在深圳、广州、西安等地开设体验店,此次进京旨在拓展华北市场:“今年要实现50万公斤销量,服务10万+家庭。”
数据显示,展销会期间,中宁枸杞、沙坡头旱苹果等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共计达30万元。这背后,是中卫农特产品从“卖原料”到“卖健康”的华丽蜕变。
中卫农特产品优势明显:中宁枸杞占据全国药用市场70%份额,沙坡头旱苹果获得地理农产品标志。曾经,因“论斤卖枸杞”“按头卖牛羊”的粗放模式,发展受到限制。近年来,中卫市建成枸杞多糖提取生产线,开发出枸杞咖啡、膳食纤维饼干等功能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156亿元。展销会上,宁夏贵合源生物科技发展限公司与北京企业签约100万元订单,开启常年合作。
“科技+品牌”是转型的关键密码。中卫建成10个农产品电商园,培育出“杞里香”“早康”等天猫亿元级店铺,农产品网销额年均增长40%。此次与北京连锁门店合作,标志着中卫农特产品正式打入一线城市商超。“目标是让中卫枸杞走进全国便利店,将海原牛羊肉摆上北上广深的餐桌。”中卫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与信息化科科长张文明的愿景,正通过此次展销会逐步变为现实。
— — — — —
5天的展销,是中卫“走出去”的生动缩影,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当黄河古瓷叩开文创大门、沙漠旅游成为网红IP、深加工产品征服一线城市,中卫用实力证明:发展从不缺乏资源,缺的是“变资源为价值”的创新思维。带着在首都收获的机遇与启示,中卫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跨区域合作中续写更多“塞上明珠”的精彩篇章。
▌作 者:全媒体记者 孙迎春 李晓明 文/图
▌编 辑:李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