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在首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各个时期,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他们勇立时代潮头,用汗水浇灌幸福之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徜徉北京街头,劳模雕塑、劳模纪念馆、劳模广场……劳模的印记处处可见,劳模精神已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奋斗基因。
群英荟萃
劳模广场:以城市之名致敬楷模
1955年,“毛泽东号”机车组。 李晞摄195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走在游行队伍前列。高宏摄时传祥、张秉贵、刘英源……1197个闪光的名字,就是一部生动的当代劳动史。
全国首面劳模墙,就立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劳模广场上,5块由巨石打磨成的墙体上,镌刻着1197位来自北京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姓名。2016年12月28日,劳模墙揭幕,成为城市的又一人文景观。
东便门至崇文门的这一段明城墙遗址,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选择在这里建立劳模墙,包含着为劳模树碑立传的深刻寓意。劳模墙高约3米,所用材质为产自房山区的青白石,寓意清白做人。公园在劳模墙周围栽种了梅花、银杏、槭树等花木,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不时有市民、游客在劳模墙前驻足,通过长长的名单重温“劳模史”。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464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中有一大批先进典型来自北京。
保障首都安全供电的刘英源,克服技术难题提升采煤效率的李书和,解放妇女带领全村度过夏荒的卢翠英……当时,这些劳模堪称时代的“火车头”。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来自北京的全国劳模中,有一位真正的火车司机。
“毛泽东号”机车司机长李永安全行车182400公里,多次创造生产纪录,先后获得19面奖旗。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他亲自驾驶着“毛泽东号”机车,载着从全国各地会聚到北京的英雄模范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李永激动地说:“这次参加全国劳模会,是咱们工人阶级的光荣。过去咱受尽压迫、剥削,谁把咱工人还当人;有了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咱们工人才有了今天!”
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进入尾声,神州大地捷报频传。“五一”前夕,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5月1日当天,高举旗帜、花朵和欢呼着口号的首都干部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六千多名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走在游行队伍前列。
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北京农业机械厂、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人民机器厂和北京市轮胎翻修厂的工人,他们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欢呼的人群中还有一万多名京郊农民,这一年,他们贯彻执行生产操作规程,提前十天完成了春播。
劳模墙默默地记录着这段历史。从墙上历届劳模名单不难看出,1956年的劳模人数最多。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些文化界人士也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盛大召开。大会云集了全国各条生产战线上的精英,被称为“群英会”。时传祥、张秉贵等耳熟能详的劳动模范,正是在这次会上被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一线,一批又一批劳动模范身先士卒。发明了汉字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王永民198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速度和效率难题,被誉为“当代毕昇”。彼时,中国刚刚进入计算机时代。
2015年,百度公司首席语音架构师贾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也是北京互联网行业诞生的首位全国劳模。这时,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已悄然开启。
2015年到2025年这十年间,北京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高精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和优秀产业工人当选劳模。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新的时代,不断涌现出新的行业,新的领域,必将涌现出新的楷模。正如劳模广场纪念碑上镌刻的那句话: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这场决赛,见证热爱和成长
下一篇:品味东莞 跟着烧鹅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