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键
2007年,我借调到上海世博局,开始了我3年多的世博人生涯。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以城市生活为主题的世博会,也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7308万人次的参观人数创下了历届世博会之最。世博会期间,除了5.28平方公里的展览园区和17000多场文艺活动外,包括一场高峰论坛和6场主题论坛在内的数十场高规格国际论坛也谱写了新的历史纪录,更留下了《上海宣言》《上海手册》《上海世博会志》等重要精神财富,而“世界城市日”的申设,就来自于《上海宣言》的倡议。
《上海宣言》是一份对上海世博会纷繁多元的展示、演出、论坛的高度提炼。2008年1月起,上海世博局组建专门工作团队,筹备起草《上海宣言》,具体工作由论坛事务部负责。我作为议题策划的负责人,承担了《上海宣言》的专家召集与研讨工作。由中方权威专家和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以及国际展览局也成立了相应的起草小组。三方的专家团队对《上海宣言》的各个部分开展了漫长的跨国界磋商与研讨,并逐字逐句对宣言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尤其难忘的,是2009年11月26日上午,我们陪同杨雄市长到纽约联合国总部与国展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和联合国副秘书沙祖康会谈。当天雪很大,联合国总部门口排起了长队,也没有绿色通道。我们陪着杨市长排了很长的时间,才进入联合国总部与洛塞泰斯和沙祖康会谈。当天中午每个人都分到一块比萨和一杯可乐,三位领导相谈甚欢,当天就定下了宣言的主要内容,并一致决定要设立“世界城市日”这个国际日,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精神遗产。
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前,国内各部门以及部分国家总代表围绕着是否将“世界城市日”这一倡议放入《上海宣言》有了不同声音,磋商工作持续到2010年10月30日深夜。为了达成“最大公约数”,会场内的谈判工作通宵达旦,在指定负责印刷《上海手册》的印刷厂,两份已校对过无数次并排好版的样稿静静地停放在印刷机上,一份载有“世界城市日”倡议,另一份其他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最后省去了倡议。从深夜到破晓,我一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前方的指示。终于,指令传来,参展方总代表和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均对此提议表示认同,按照带“世界城市日”倡议的版本印吧!就这样,3000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上海手册》在高峰论坛举办前一个小时运到了世博中心,与会者大概都没有想到,围绕着宣言的产生和“世界城市日”倡议的发出,曾经有过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上海市政府多次同外交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委进行了联系和沟通。2012年4月,在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申设“世界城市日”的相关工作后,住建部和外交部等中央有关部门均全力支持,并成立了一个跨部门联合团队来共同推动申设工作。作为团队成员之一,我有幸前往联合国人居署和联合国纽约总部,参与了针对一些成员国的游说工作,其间亲身感受了外交工作的不易,和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经过各方持续不懈的努力,国际展览局、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先后通过决议,建议设立“世界城市日”。2013年12月6日,我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王民大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会议,见证大会通过有关人类住区问题的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并明确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世界城市日的主题,以推进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下设立国际日,获得了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的支持。
毋庸置疑,“世界城市日”的设立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将大大提升国际社会对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关注,促进各国携手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对于上海而言,这一国际日的设立,也是上海世博会精神的有效延续。为了推进城市日相关工作,经报国务院批准,2014年还在上海设立了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负责与城市日相关事务的组织协调、研究培训和活动筹办等工作。
世界城市日是上海世博会的最后一项工作,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接力棒最终交到了我手上。从2011年至今,我紧紧跟随着城市日工作转换的步伐,先后在申设期间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申设后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工作,后又到新成立的专门机构——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任职,人随事转,始终没有离开城市日工作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