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霞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农业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具体指导着农业生产,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和生活。二十四节气时间点的确定有着科学的依据,节气的民俗事项有着温暖的生活气息,细品之下,常常让人们感觉到岁月有序、人间美好。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5—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即135度处,太阳黄经达45度,古人称为巽的方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了“夏”所蕴含的万物蓬勃生长的含义:“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假”在这里有“放松、舒展”的意思,夏季给予万物宽松的环境,促使它们生长。于是,立夏之后,庄稼由青绿到金黄的过程就逐渐舒展开了,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关于丰收的各种想象让人们更加一心一意地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说文解字》解释“夏”字:“夏,大也,万物至此皆大也。”古人敏锐精准地认识到了立夏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动物、植物,还有人,都在立夏之后进入了生命的旺盛发展期。所以,立夏时节的十五天分为动感十足的三候,每一候都有其独特的物候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季节的转换和生物的活动规律: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我们单是想一想这画面,都觉得充满了勃勃生机:蛤蟆开始脆生生地鸣叫了,蚯蚓从地下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蔓生类植物王瓜藤蔓绿油油地长啊长。
据说,南方很多地方在立夏这天有“斗蛋”的趣味活动,孩子们把煮熟的鸡蛋用彩绳挂在脖子上,互相敲打碰撞鸡蛋以比试鸡蛋壳的硬度,先破损的一方只能愿赌服输。比试完之后,孩子们就会依靠在一起开心地吃鸡蛋,认为这样就能强身健体,平安地度过炎热的夏天,是谓“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巧合的是,西北地区在立夏前,也有与鸡蛋有关的民间习俗。或许在立夏时节对鸡蛋的偏爱表达了人们对庄稼由青而黄、由生而熟的深深期盼,因为,徐整在《三五历纪》中记载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珠圆玉润的“大鸡蛋”是古人对世界的最初想象,也代表着民间在立夏时对丰收的期盼。
当然,对于甘肃人而言,立夏时的美食尽管很多,但最贴心暖胃的莫过于各种面食。据考证,黄河流域的先民将小麦加工成面条的时间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面条的出现丰富了人类的饮食文化。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小麦的种植和面条的制作工艺。我们粗略一算,就能挂一漏万开出一份甘肃面食的斑斓名单,可谓阵容豪华:牛肉面、浆水面、臊子面、饸饹面、炒拨鱼、炮仗子、羊肉小饭、灰碱面、馓饭、荞剁面、水川长面、麻腐饭、羊肉垫卷子、搅团、面鱼、酿皮、凉粉、火锨馍、麻腐包子、烧壳子、油馃子、馓子、锅盔……
立夏时节,那些被远山近树围绕的乡村、城镇中,热爱生活的人们都普遍喜欢吃拌了新鲜蔬菜的凉面,做得有板有眼,吃得有滋有味。兰州市皋兰县出产一种叫作“和尚头”的小麦,因麦粒饱满,麦穗无芒而得名。其特点是耐旱、抗病、无污染、蛋白质高、面筋高、口感好。立夏时节制作凉面的过程,活像一幅线条流畅、工艺完美的工笔画:做事麻利的小媳妇先用碱水调制和面,擀面的过程中要用到两种擀面杖:一种是方形有棱角的擀面杖,用来挤压敲打面团,使其更加筋道;另一种才是圆柱体形状的擀面杖,用来将面团擀开,很快面饼就被擀薄。将面饼切成细细的面条时,要撒上金黄色的苞谷面,防止面饼互相粘连。当筋道柔韧的凉面与翠绿韭菜、金黄鸡蛋相映生辉,在雪白底衬大红牡丹的桌布上供人们享用时,那种关于岁月静好、生活富足的万千想象,就被立夏时的一碗凉面完美阐释了。一碗余香满口的凉面在此时恰如一首意蕴悠长的山水田园诗。
浆水面也是立夏时节甘肃人特别喜欢的一道美食,顾名思义,是把面条放入甘美的浆水中来食用,浆水营养丰富,具有解暑功能,是甘肃夏季的美味饮品。浆水的制作过程尽管并不复杂,但每个环节都必须非常干净,才能保证浆水在发酵过程中不会腐坏。用来制作浆水的菜一般有芹菜、苜蓿菜、苦苣菜、包心菜等,选择一种菜洗净切段,在沸水中煮烫至七八成熟,捞出放置于一个盛有凉开水的陶瓷缸中,再加入少量浆水“引子”(即已制好的浆水),然后开始发酵。也有人家会每天往浆水中添加面汤,据说会加快浆水发酵速度,增加香味。做好浆水后,就可以吃到美味的浆水面了。因浆水以酸香取胜,所以人们也把浆水面形象地称之为“酸饭”。
有很多书面文献记载了文人与浆水的故事,比如浆水酸菜最早以“菹”的字样见于《吕氏春秋》:“文王嗜菖蒲菹(一种用菖蒲腌制的酸菜),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清代文人专门写过题为《浆水面戏咏》的诗:“清暑凭浆水,炎消胃自和。面长咀嚼耐,芹美品评多。溅齿酸含透,沁心冻不呵。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同时期的《竹民诗稿》里也如此描述浆水面:“本地风光好,芹菠美味尝。客来夸薄细,家造发清香。饭后常添水,春残便作浆。尤珍北山面,一吸尺余长。”试想,如果夏天的甘肃美食浆水面能通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生花妙笔在文献中留下来传下去,也是一件文化幸事。
在香气四溢的夏日里,甘肃各地的精美面食以独特的色香味滋养着人们的生活,也赋予人们不懈奋斗的力量。岑参的边塞诗《戏问花门酒家翁》中写道:“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那样的和谐与风趣,那样的温和与低调。据考证,岑参的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农历三月,离立夏不远,岑参从遥远的安西来到富庶温暖的甘肃凉州,心情大好,或许,诗人觉得立夏后的人生岁月,也正如由青绿而金黄的庄稼一样,会越来越走向温暖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