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郜阳 王蔚 陆梓华 张炯强
4月29日上午,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总书记察看了重点孵化企业的大模型产品展示,并同这里的青年创新人才亲切交流。这群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总书记温暖而有力的话语,让在场众多年轻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更为一代年轻人的奋斗指明了方向。
年轻的事业里的年轻人,如何不负总书记的这份关切?在上海,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的青年纷纷表示,将全力拥抱人工智能这个“年轻的事业”,奋力开创“年轻人的事业”,将个体奋斗嵌入国家发展的脉络中,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乘势而上
奋战在重大任务的攻关一线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朱通、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刘志两位青年教师,两天来仍沉浸于在“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里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之中。这两位“青椒”,目前都在上海创智学院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
朱通教授是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主要工作是带领团队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化学反应精准调控这一关键领域深入探索,在机器学习辅助反应动力学研究、原子尺度化学反应大模型开发,以及催化剂智能设计等方向持续发力,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实现与产业界的深度对接,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展现出显著的产业价值。他说,要以更高标准深耕科学智能领域,带领团队抢占技术制高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同样拥有“华东师大人”和“创智人”双重身份的刘志,则深刻感受到了上海以超常规思路和举措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技术突破、产业创新上的魄力、决心和加速度。刘志目前在上海创智学院参与学院管理团队工作,担任上海创智学院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同时在创智学院和华东师大联合承担的教育大模型专项工作中担任项目经理并参与研究工作。他说:“我们正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关口,青年师生要乘势而上,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握历史赋予的创新机遇,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创智学院的共建高校,是创智学院筹建运行的重要支持单位。今年1月4日,双方在创智学院联合举办了AI for EDU高端论坛,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创智学院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目前,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团队与创智学院团队就“教育+AI”领域的前沿问题、关键技术展开联合攻关。
据悉,智能教育团队以青年教师为骨干、以“智能教育博士班”为主要班底,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6岁,博士生科研骨干平均年龄不到23岁。团队扎根创智学院,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的奋斗姿态和“敢于创新、勇于失败”的创新精神,奋战在国家和上海赋予的重大任务的攻关一线。
施展才华
在世界级科研平台大显身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过程中参与的主题沙龙,在“模速空间”每月都会举办。当天沙龙活动现场,30余名创新人才都是年轻人,其中有好几位是来自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95后”青年研究人员。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研究员曾嘉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对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年轻人来说既是期待,也是鞭策。主要研究方向为端到端操作模型的他表示,将与更多同龄人并肩作战,让具身智能技术更好服务于产业升级,让人形机器人加快走进千家万户,让人工智能真正利民惠民。
现场感受到总书记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关切和支持,同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研究员的刘翼豪信心倍增。他说:“总书记与大家的现场交流,一方面让我觉得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意义重大,感受到党和国家对科研人员努力奋斗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身处国家飞速发展的时代何其幸运,这个时代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资源、更高的平台让年轻人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工程师田诗涵的研究方向为具身智能仿真领域,包括具身机器人或机械臂在特定任务场景中的数据生成、策略训练、仿真验证等。她说,今后自己会深耕并参与研发当前具身领域从数据生成到训练评测一体化的工具链体系,连接具身智能体从真实世界任务需求映射到仿真环境训练评测再应用到真实世界决策执行的闭合环路,力争为构建中国自研、自攻关并引领国际的人工智能技术添砖加瓦。
记者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了解到,作为国际级人工智能新型科研机构,实验室通过创新机制,凝聚和培养高水平青年人才。“实验室携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十余所顶尖高校共同打造的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经有近800名来自全国顶尖学府的优秀学子加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介绍,项目依托高校培养优势和实验室世界级科研平台,让优秀青年在世界一流的研究环境中及顶尖科学家的指导下挑战前沿难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在充足算力等各项保障下,产出世界一流的原创性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度学术科研能力的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
敢打敢拼
争做人工智能创新的生力军
在上海,处处能感受到青春之力集聚涌动。在信息技术、科技应用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无数青年崭露头角、争当主力。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届本科生韩岳成表示,自己将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不断锤炼技术与实践能力、拓展创新视野,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和“做影响改变世界事情”的志气,争做人工智能创新的生力军,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青春力量。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2022级本科生朱宣屿说,作为一名智能创新学院的学生,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嘱托中的重量,这不仅是技术攻关的号角,更是对我们这代青年大学生的期望。我们植根于“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的沃土,就要肩负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使命。
“作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我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我们寄予的期望,也对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感到振奋。”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博士生王耀千说,“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追赶者转向引领者,无数高校与行业内青年科研人员为此挥洒汗水,取得了改变世界的成就。在我自己研究的精准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兴未艾。未来,我将不断增长本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绽放光彩。”
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在内的“年轻的事业”,往往处于科技探索和产业发展前沿,具有技术密集、跨界融合等特点。青年人充分发挥他们所独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探索、敢闯敢试,就一定能成为创新中国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材料视界实验室负责人、上海电气科学智能青年突击队队长缪瑞阳表示,人工智能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作为前沿阵地,积极探索AI产业生态体系,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大探索力度,推动科学智能、具身智能等技术突破,赋能产业升级,助力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走在前列。
“模速空间”AI算力青年突击队队长、来自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的胡宝群说,青年突击队要在高性能算力集群部署等方面勇攀高峰,打造多元参与、多方协同的算力格局,全面支撑、赋能上海大模型创新生态的战略发展需求,“我们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在算法创新、模型研发、场景应用的实践中锤炼本领。只争朝夕、全力以赴,以实际行动完成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上海市科技团工委书记胡元颖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性、战略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与发展格局。这不禁让人回想起黄浦江畔新天地与渔阳里百年前激荡的青春宣言,而今新一代科技青年工作者必将以创新奋进的时代强音,谱写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