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杜洋洋)昨日,宝坻区区长郭康伟做客“向群众汇报——2025区长访谈”直播间,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大重点领域,详细介绍宝坻区通过夯实发展根基、稳步推进,以量的合理增长促进质的全面提升,实现厚积薄发的最新成果。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
发展日新月异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作为中关村首个在北京以外的重资产投资项目,自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持续打造“类中关村”生态体系。目前,园区市场主体已发展至1861家,其中包括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市级“专精特新”“瞪羚”“雏鹰”等企业。
郭康伟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这两年快速发展,产值、税收等‘硬指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特别是从去年底开始,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宝坻区共同对科技城公司开展新一轮8亿元的增资,这是里程碑式的进展,也将为科技城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再次添油助力。”
宝坻区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成果显著。多年来,科技城累计落地北京方向高水平项目61个,总投资达183亿元。特别是去年,成功引入15个优质项目,总投资高达108.4亿元,这些项目占全区引入北京项目的将近80%。
同时,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还被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拓展区,成为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此外,科技城整体的研发投入强度(R&D)达到4.1%,高于全市的3.58%。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访谈现场,郭康伟展示了一个微缩数十倍的风力发电机组模型。“这个风车模型是宝坻推动风电设备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动缩影,其核心部件几乎全部由本地企业生产。今年即将落地的三一重能项目,将为产业链补上风电主机这一关键环节。”
近年来,宝坻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从传统单一制造业向“传统升级+新兴培育”双轨并行模式转变。今年,三一重能和飞毛腿两大新质生产力项目即将落地,这正是宝坻区多年产业积淀的成果。
其中,三一重能风电产业园选址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占地81亩,规划年产400台大兆瓦海上风电主机,项目全部投产后,预估可以实现年产值25亿元、年税收8000万元。助力宝坻区形成完整的风电设备产业链,届时整个链条年产值将突破40亿元,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总投资约50亿元的飞毛腿项目,主要建设15条方型锂电池PACK(加工组装)自动生产线,以及6条储能集装箱自动装配线、2条工商业储能生产线等相关配套产线。项目全部投产后,预估可以实现年产值约80亿元、年税收2亿元。
目前,两大项目均计划于6月底前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下半年都能实现竣工投产,将为宝坻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
加速转变
近年来,宝坻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型。今年,宝坻区依托自身农业科技优势,全力申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申报成功,将成为全国第10个、京津冀地区首个农高区。
宝坻区聚焦提升农业附加值,在农业科技领域成效显著。农业种植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全覆盖;与中科院合作选育的小站稻种子“津垦33”通过国家审定并开启规模化种植;去年年底,成功摘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两块“国字号”招牌。
围绕农高区创建,宝坻区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积极争取市级支持;聘请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发展协会,编制210平方公里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明确“现代都市型农业”创建方向;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天津农科院、天津农学院合作,已设立30个科创平台,完善自身基础条件,强化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协同,为农高区创建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