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了蜀道从先秦时期区域通道到秦汉以后国家道路的发展历程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4月26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成都举行,发布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完成对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共6条干线的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考古成果——现阶段共调查蜀道里程2073千米,沿线分布各类文物遗存1034处,新发现文物遗存297处。
去年3月,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四省市考古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协同联动,对蜀道全线展开系统性调查与研究,初步掌握6条蜀道主线保存较好路段的基本情况,形成目前最准确的“蜀道数据”。
其中,新发现形制多样的碥道、栈道、桥梁等道路遗存,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路段碥道形态与桥梁类型的对比研究,充分认识到道路建造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创新性,充分体现了蜀道建设者因地制宜、巧夺天工的创造性技艺特征。
考古人员通过考古勘探等方式确认已被埋在土层下的路面,发现多个时期道路叠压现象。调查结果表明,金牛道上的碥道保存状况最好,米仓道上的桥梁类型最丰富,荔枝道上的新发现路段最多。
蜀道沿线还新发现大量的遗址、墓葬、碑刻等文物遗存,实证了蜀道从先秦时期区域通道到秦汉以后国家道路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蜀道作为古代国家西南交通大动脉的开创性和连续性。
记者了解到,此次考古调查,在陈仓道上新发现了梁鹿坪遗址先周文化墓葬,为探寻最早的“周道”提供新方向;金牛道上新发现十二桥文化时期的三堆遗址、井田村遗址,对探索先秦时期金牛道的历史走向提供新证据;米仓道上新发现的龙王堑石刻,包含唐、宋、元、明、清共5个朝代的8通文字题刻,充分见证米仓道绵延千年的历史进程。
而在蜀道沿线新发现的多处建置城市遗址及相关遗存,除了为早期蜀道的选线提供重要线索外,更实证蜀道在统一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新发现的城址包括了金牛道旁的汉晋新都城遗址、褒斜道上汉晋就已存在的三交城遗址,以及荔枝道上新发现的重庆垫江县桂溪县城、开州县坝遗址等唐宋时期城址。陈仓道上的凤州古城周边还发现了成体系的烽燧设施,与城市遗址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城防体系。蜀道以国家道路串联区域城市,以关隘、驿铺保障道路正常通行,充分体现了蜀道作为“国道”在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中的现实价值。
据介绍,此次蜀道考古的系列工作方法也极富开创性。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第一个以线性文化遗产为对象的考古项目,此次蜀道考古首次明确了以记录蜀道的道路遗产本体为基础、以蜀道两侧50米作为关联遗产信息的重点采集范围,并统一了记录的标准规范和道路分级标准。这套体系的建立,为蜀道现状的描述提供了统一的话语体系,也是搭建蜀道数据平台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是在探索线性遗产考古调查理论方法中的新尝试,更为未来蜀道遗产在多学科、跨领域合作共享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全国古代道路和线性文物的调查保护提供范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以完整的蜀道路段为单位,采用“一家牵头,多家协作”的工作方法,为跨区域、多单位联合考古积累了全新的“蜀道经验”。
专家表示,此次蜀道考古调查工作对蜀道及沿线遗存的保存现状进行了系统摸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助于蜀道考古走向深入,推动蜀道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