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
4月22日,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来自绵阳的10家企业发布了技术、人才需求清单。随后,该研究生院2个团队登台路演,对项目进行推介。
这场活动正是由企业“点题”,围绕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而举行的。近年来,绵阳走出去开展人才招引活动,大多会邀请企业、院所的相关负责人。“减少中间环节,面对面交流,供需对接更高效。”绵阳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以精准对接为切口,数据显示,以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为主的12个园区,各类人才数从2023年的1.4万人上升到2024年的2万余人。
4月22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绵阳)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对接会。郭文丹 摄多种方式匹配人才供需
4月17日,四川华尔科技有限公司的塑封、锡化等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忙着操作设备。落户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后,华尔科技产值从2023年的70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2亿元,“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校企合作是解决方案之一。不久前,绵阳科技城党群工作部和华尔科技相关负责人走访绵阳多所高校,推动公司与西南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达成合作: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受聘为学院特聘教授,在授课、联合申报课题外,加强人才与产业紧密对接。
人才的来源地、毕业院校是影响其去留的重要因素。对此,在地域上,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将西南地区的高校作为对接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磁性材料等本地优势产业,持续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加强沟通;在专业方面,将视线拓展到全国,特别是围绕技术攻关等棘手问题,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积极开展对接活动。
“留”“用”也很灵活。2024年底,通过“柔性引才”,西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刘满禄、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研究员王飞等5位行业专家,分别受聘为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绵阳锌芯钛晶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企业的“科技副总”。
4月22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绵阳)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对接会上,企业与技术团队达成合作。郭文丹 摄围绕企业所需开展人才工作
不仅停留在“招引留用”,人才工作更是围绕企业所需展开。
“机器人关节,还可以在哪些领域拓展应用空间?”近日,一场围绕材料性能的讨论在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展开。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实现机器人关节轻量化后,急需寻找产品应用市场。
应用创新需要更大范围的智力“碰撞”,这也是人才工作的切入点。绵阳科技城党群工作部通过人才招引工作,了解到电子科技大学拥有类似创新成果,于是带着该公司负责人一同展开对接,很快便与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围绕外骨骼穿戴的应用需求,共同推动技术与市场“双向奔赴”。
重视人才,举措远不止于此。近日,在一场人才交流活动中,来自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2位企业家不约而同给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推出的高新英才卡点赞,这张卡片不仅可在候车候机、就医就学等方面享受便利,每年还可提供价值1000元的体检服务。
此前,聚焦新型显示、磁性材料产业,绵阳科技城管委会还成立了两个“链长制”工作专班,来自人才部门的线索,将迅速转交给经济合作部门,促成项目线索及时共享与快速跟进。
将人才工作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推动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产值不断提升,2023年成为绵阳市首个千亿园区,2024年在178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41位,居西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