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睿 报道
今年以来,金价一路狂飙,有消费者打起了“小算盘”,尝试以利息相对较低的消费贷投资黄金,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大赚一笔。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套利行为,投资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杠杆工具。律师也提醒,根据相关规定,贷款买金涉嫌违规,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银行诉诸法律。
短期免息期
成“套利窗口”
最近,投资者郭女士每天的心情都随着金价的起伏而波动。在黄金价格775元/克时,她通过消费贷借款70万元,购买了900克左右的黄金。“最近身边很多朋友买黄金都赚了,自己也想试试。”郭女士表示,“我每个平台的消费贷都贷了一些,大部分都是第一个月免息,打算一个月以后全部都卖出去,看看最后能赚多少。”目前,按实时金价计算,在不考虑任何成本问题的情况下,郭女士已经赚了三万元左右。
像郭女士这样的投资者还有很多。大学刚毕业的程芯(化名)最近通过网贷平台贷款10万元,在黄金价格772元/克时买入,792元/克时全部清仓,同时把贷款也还上了。“都是借的可以提前还款、按日计息的平台,扣了两百多元的利息,赚了2100元左右。这对我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已经很满足了。”程芯开心地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关于“贷款炒金”的讨论持续升温,不少投资者公开分享“贷款炒金”的财富规划,形成颇具规模的讨论群组。贷款资金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部分投资者选择向银行申请消费贷,当前市场上消费贷利率普遍处于3%—6%区间;还有些投资者通过网贷平台借贷,或采用信用卡套现的方式获取资金。
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上述人士一样幸运。张先生日前通过银行消费贷平台贷款15万元“入局”黄金,结果上午“踏进”投资大门,下午就收到了银行的电话,通知要把这笔贷款收回。无奈之下,张先生只得将钱全数转回,不仅分文未挣,还损失了不少手续费。
警惕法律与市场
双重风险
银行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通过消费贷贷款后投资黄金是违规的。一般来说,当银行将消费贷资金发放给借款人账户后,银行会对贷款资金的流向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借款人将消费贷资金用于投资黄金等违规用途,银行可能会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加收利息、冻结额度,甚至将借款人列入征信黑名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通过法律手段,冻结客户资产等。
对此,记者咨询了上海段和段(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丁家珅。他表示,消费贷是银行为个人消费用途提供的贷款,通常明确规定只能用于教育、医疗、旅游、家电等个人消费领域,而投资(如购买黄金)属于非消费性质。消费贷合同中往往都会明确约定资金的用途,如果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可能构成违约,银行有权根据合同条款追究其违约责任,包括提前收回贷款、加收违约金等;如果因投资失败导致无力偿还消费贷,银行还可能以贷款诈骗启动刑事程序,贷款人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除了法律风险,贷款买金还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有贵金属分析师表示,尽管近期黄金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但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黄金市场从来都不是只涨不跌的“避风港”。2011年,国际金价曾气势如虹,一举突破1800美元/盎司大关。但在随后的三年里,价格大幅回调,跌至1000美元/盎司左右。而且,黄金长期年化收益率约6%,消费贷利率普遍在3%—7%,收益也难以覆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