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现在所说的“书”更多是指书本,体验方式以读为主。其实“书”自古以来就充满变化,并不是只有一个意思,体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六经”里边,“书”是指《尚书》;在造字方面,“书”体现了造字方法,被概括为“六书”;在书法领域,“书”是指书写;在说书唱戏行业,“书”是口头艺人所用的文本……随着历史发展,“书”不断有了新内涵,需要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去体验。
今天,人们以“书”为基础,开发出来的很多体验方式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有科技感,也演化出很多细分领域,能够服务更多人群。不过,其中一些体验方式也可以说是对自古以来体验方式的延续。
无论何种体验方式,让受众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黏性是一方面,促进科技、社会、经济等的全面进步也是一方面,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有助于促进“书”在公共服务和相关市场中的良性循环。
宋代苏轼讲过:“腹有诗书气自华。”“气”和“华”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古人认为,人身之“气”与四季之“气”有共通之处,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断运行的,正气充足并表现于外可以用“华”来形容。气正则自然气顺,气顺则更加有助于身心健康。
所以,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体验,着眼于“书”对人的身心健康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不至于跑偏,避免舍本逐末。这样来看,“书”在表现形式上不仅是用来读的,在作用于身心方面也不仅是用来读的。这就需要我们本末兼顾、内外兼修,以读书为主,又不限于读书,建立更加完善的关于“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