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借着读书开始‘路上观察’时,才发现,那些镌刻在纸上的身影,早已成为我们脚下道路的一部分,直抵心灵,指引着我们的未来与渴望。” ——王锟泽(“00后”,基金从业者)
在《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中,赤濑川原平延续了《路上观察学入门》的理念,将都市废墟中的废弃物重新定义为“附着于土地的完美无用之物”。例如,书中记录的“纯粹楼梯”:它既不通往任何空间,也无实际用途,却在混凝土浇筑的肌理中呈现出凝固的运动轨迹,成为“用建筑语言书写的抽象诗”。通过这种观察,我们不但要看到事物的表面,像城市中那些被淘汰的楼梯、畸形的建筑构件,而且更要洞见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意义,在剥离功能属性后所显露出的纯粹的美学价值。
这种观察方式与《观看的方式》中约翰・伯格对古典油画的解构异曲同工。当人们不再把油画色彩当作描绘事物、讲述故事或传递主题的材质,而是专注于欣赏画布上光影交织、笔触流动的纯粹美感时,油画便超越了传统叙事功能,以独有的视觉韵律和艺术形式直击观者的心灵。阅读的方式与观看的方式一样,应不仅仅关注于表面的内容和感官的接收,而更应在于心灵的触动和诠释。阅读的本质,恰是让“看见”升华为“洞见”。
加斯东·巴什拉在《水与梦》里,讲述他在水生花朵跟前的开悟。遐想是一个正在挥发的宇宙天地,一滴有威力的水,能折射整个宇宙,正如一本好书能重塑思维的边界。如果不同的水滴象征着不同的书籍,那么每一滴水对我而言,或静谧或跳跃,或深邃或澄明。其中,科学典籍是冷冽的冰晶,诗集是欢欣的泉水,哲学著作是深不可测的漩涡。从小到大,我沉浸于其间。无数次沉浸式的阅读链接着水滴,拍打着文字构筑的浪花,既冲刷掉蒙蔽双眼的暗夜,也在心灵的沙滩上留下珍珠般的洞见。
当我们以书为镜,历史长河中的宏韬伟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甚至虚构人物的悲欢离合,都在字里行间化作辽阔的思辨的养分。青春、情感、理想,总能在某一页文字中找到隐秘的回响。有时,与我构思行文时指节在键盘上的敲击声悄然重叠;有时,又如加缪笔下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竟与地铁里的上班族共享同一种疲惫与执着。
在短视频争夺注意力的时代,阅读显得“笨拙而低效”。但正是这种“低效”,让思想得以沉淀。当碎片化的信息如流沙般掠过脑海,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沉淀出其中的“钙质”——它们可能是《史记》中“究天人之际”的追问,可能是《瓦尔登湖》里剥离物欲的沉思,亦可能是《百年孤独》魔幻表象下对宿命的叩问。这些文字穿越时光的洪流,最终在我们心中凝结成精神的骨骼。
推开书中世界的大门,有人借此逃离现实的逼仄,有人用它丈量思想的疆域,更多人则在字里行间偶遇另一个自己。听腻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最大的馈赠,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让每个灵魂在文字的世界中,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成人礼。当我借着读书开始“路上观察”时,才发现,那些镌刻在纸上的身影,早已成为我们脚下道路的一部分,直抵心灵,指引着我们的未来与渴望。
上一篇:一季度我省消费领域物价呈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