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讯 记者陶阳 金晓玲报道 研发工业制造、医疗辅助、全人形等智能机器人;发展智能头盔、智能眼镜、高性能传感器;谋划落地智慧公交、无人接驳、无人清扫等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示范场景……记者近日从沈阳市政府获悉,《沈阳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日前出台,沈阳市将全力突破关键技术、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到700亿元。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沈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出推动形成“2+3+N”产业体系。其中,“2”是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装备,“3”是优先培育智能运载工具、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芯片方向,“N”是以医疗健康、数字教育、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生态农业、城市治理、政务服务等为重点行业领域。
科技创新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所在。沈阳市计划建成15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增20家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在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芯片等领域,突破复杂场景智能感知与协同、路线自主导航、行驶环境感知、神经网络处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形成全国领先的细分领域优势。
同时,以“人工智能+”形成500个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打造60个示范场景,在重点领域(行业)形成应用示范。包括开发建设面向沈阳都市圈的“人工智能+低空”智能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应用行业模型;提升国家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智能化水平,打造“数字班列”品牌等。
如何扩大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赋能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沈阳市将通过加快提升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系统集成产能,推进大型透平压缩机等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同时,加快引进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终端企业,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计划到2027年,培育200家人工智能领域规模以上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数字经济枢纽,沈阳市的算力基础设施将成为智能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为满足算力需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今年5月将完成三期扩容项目,总算力将达45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