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945年—2025年,人民气象事业走过80年光辉历程。
80年来,乘着时代的春风,一代代气象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
值此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自即日起,中国气象报开设《印记》栏目,报道80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带您重温80年点滴,凝聚加快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祥纪念地 延安市气象局供图1945年冬,陕西延安凤凰山。
北风呼啸中,两名战士背着汽油,沿着羊肠小道一路爬到200多米高,准备现场发电、放飞气球,开展高空观测。
那天气温很低,他们拼命拉动发电机。尽管寒风凛冽,两人脸上、身上还是不断落下汗珠。一个小时后,两人的衣服全部湿透,发电机才终于顺利启动。
20世纪50年代,全国三八红旗手唐莉开展观测 延安市气象局供图这两名战士,正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的领导人张乃召和成员邹竞蒙。日后,他们都将在人民气象事业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彼时,在新中国的摇篮延安,他们正如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的序幕。
“太阳出来满山红,山川里吹来暖暖的风。”这是延安军民在劳动生产时所唱的山歌。人民气象事业的种子,正是在延安的绵延群山中生根发芽。
时光回溯到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由相持阶段转入反攻阶段。由于轰炸日军的计划迫切需要掌握解放区一带的气象情报,负责气象观测的美军观察组在这一年造访延安。几个月后,延安气象台在凤凰山下建成。与此同时,美军观察组提出,由他们派人到解放区各地建立气象观测站。
事涉主权,时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严词拒绝。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由我方指派人员组建气象观测站,美方协助训练人员并提供设备。就这样,在1945年3月,21名从军队和地方选派而来的学员,组成了清凉山气象训练队。
20世纪70年代延安探空观测场旧貌 延安市气象局供图以石板为桌,以锅灰制墨,在清凉山的窑洞里,学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掌握了通信技术与观测知识。3个月后,气象训练队迎来毕业典礼。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到会讲话:“你们是我党我军第一批气象工作者。你们开展的气象工作,是我党气象事业诞生的标志。”他还鼓励大家毕业后,到各地去要努力工作,很好地完成气象观测任务。
这份期待并未被辜负。很快,毕业的学员在陕甘宁、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先后建立6个气象观测站,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气象数据。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美军观察组撤离延安。张乃召带领一支队伍接收延安气象台。尽管当时延安的工作条件依然十分艰苦,但他们使用的气象仪器、采用的观测方法、掌握的气象理论却是先进的。在这里,他们为往返延安的众多飞行任务提供了气象保障,其中包括毛泽东主席到重庆谈判,以及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同志在延安、重庆、南京等地的飞行往来。
20世纪80年代延安市气象局全貌 延安市气象局供图此后,这批最初的气象工作者随着党中央一起撤离延安,转战瓦窑堡、山西临县、河北平山,1948年加入华北电专,后来接收了国民党的气象机构。辗转千里,队伍愈发壮大。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空军机群飞过天安门上空,阅兵式迎来高潮。在这背后,要给气象保障记上一份功劳。自此,人民气象事业与新中国一起,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八十年风雨兼程,如今的延安,升放探空气球已经实现自动化,探空观测再也不需要“冻得人直打哆嗦”。放眼全国,人民气象事业这颗在群山中顽强扎根的种子,也早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正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尽情舒展、绽放。
(作者:刘钊 责任编辑:张林)
下一篇:打造安徽特色生命健康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