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英草卓玛】
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是保险行业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路径,对“养老金融”实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自云南省昆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下简称长护险)工作以来,当地保险行业以长护险为切入口,有力有效发挥了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四年来累计为昆明市2.37万失能市民减免护理费用7.21亿元,同时通过这7.21亿元资金投入,为昆明市210家定点护理机构发展注入了强大资金支持,推动护理行业发展,实现了“群众得实惠、产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保险更惠民”四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失能不失护:小触角撬动大民生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只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基金占比不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5%,但却是这不到5%的基金有效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重大民生问题。数据显示,四年来,昆明累计受理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申请39901人次,开展失能等级评估37007人次,经评估达到重度失能等级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26167人次,评估通过率70.71%。累计为23713位失能参保人员支付保险费7.21亿元。
张先生现年106岁,老伴去世30余年,既往患有小脑萎缩、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右肩胛骨陈旧性骨折等疾病,常年吸氧,生活不能自理。张先生与老伴育有两子一女,两儿子已去世,目前与女儿女婿同住,家庭护理压力及经济压力较大。昆明长护险制度实施后,张先生被评定重度失能三级,每月可享受护理机构上门服务40小时、每周不少于6次的上门护理服务,四年来长护基金累计为张先生承担护理服务费94963元,有效缓解了张先生家庭照护负担。
还有昆明重机厂现年70岁的赵先生,因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导致双下肢关节强直四肢肌肉萎缩,活动功能受限,除正常进餐外,其余生活护理必须依赖护工才能完成,赵先生入住机构护理,床位、伙食等相关费用标准为3800元/月,除此之外每个月家属还需要购买尿不湿、护理垫及临时增加营养,每月需要额外增加700元开支,全年累计需要支付46300元。昆明市实施长护险试点后,赵先生经评定为重度失能二级,定点机构为每月可为赵先生提供不少于15项的护理服务,长护基金累计为赵先生承担护理服务费69118元。
长护险的实施有效减轻了昆明市失能群体及家庭的经济负担、生活负担、心理负担,为失能家庭撑起了“保护伞”。保险行业也通过长护险的实施,为上万个家庭传递了保险温度。
共建共发展:小切口推动大产业
长护险制度实施能有效拉动护理产业的发展。记者了解到,未开展长护险之前,云南省仅有少量养老护理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长护险开展后,大量护理机构入驻昆明。截至目前,昆明市共有定点服务机构210家,其中医养结合机构44家、养老机构27家、居家护理机构139家。四年来昆明市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累计支付护理费7.21亿元,为护理机构发展注入强大资金支持。
此外,昆明市通过护理机构的不断涌入,有效弥补了护理机构匮乏的现状,释放及新增逾万个就业岗位,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再就业机会,初步构建了昆明市多层次、多样化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推动了养老护理产业的快速发展。
试点的目的是为全面放开做准备,昆明市作为全省唯一的长护险试点城市,通过四年的积累提炼,形成了符合云南实际且较为成熟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全面放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铺垫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在工作中,委托经办保险公司高度重视,统筹谋划,细化工作举措,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不断探索长护险业务经办标准、模式、路径、方法、体制、机制等。
一是优化宣传路径方案。按照“一个结合、二个摸底、三个统筹、四个进入”的原则,全方位、长周期、高频率地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宣传工作,力争参保人政策宣传普及率达到100%。
二是规范失能等级评定。严格按照“三统一、三强化”原则:统一评定流程、统一评定话术、统一评定装备,强化全流程摄像、强化背靠背评分、强化结果公示,确保昆明市失能评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强化定点服务机构护理行为监管。严格按照“三定三统”工作要求。“三定”即定服务项目、定服务流程、定服务标准;“三统”即统一服务资质、统一服务文书、统一考核办法,规范服务机构服务行为,提升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