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第一季度,市政协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和市两会精神,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助力首都改革发展”组织委员学习。各专委会以学习座谈小组为单位召开学习座谈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人民政协要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进行深入研讨。委员们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以深学笃行筑牢思想根基;要深耕主责主业,以精准履职服务发展大局;要厚植为民情怀,以双向发力凝聚奋进合力;要当好政策宣传员,架好民意“连心桥”,争当首都改革发展稳定的“智囊团”“监督员”“践行者”,在服务大局中书写“政协答卷”,在为民尽责中彰显委员情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
从DeepSeek到具身智能,一连串科技新名词闯入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绝对主角”。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关键要盘活人才资源红利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国家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争;人才之兴,本质在于教育之强,教育是连接人才与创新的战略纽带。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队伍,要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拥有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具有天然敏感性。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好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让技术的“金种子”精准降落在产业链的沃土上,让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正深切感受到这种变化。当前,面向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战略性领域紧缺人才的培育力度不断加大,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全球份额占比从2020年的16.9%跃升至2024年的近28%,跃居全球首位。同时,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已经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国企特别是科技型国企补齐产业关键核心短板的“主力军”作用愈加明显。创新链携手产业链,科技与产业彼此赋能、互促共进,在补短板、厚基础、强动能等多个维度持续突破,已经成为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阵地,为中国经济赋予更加澎湃的动力。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清华大学学科办主任王亚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提出要求,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要进一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将教育使命融入首都发展蓝图,主动对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要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对接北京“三城一区”布局,建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碳中和等交叉学科平台,攻关智慧交通、绿色建筑等关键技术。推动与市属企业共建实验室,缩短研发到应用的周期。
二是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设“集成电路”“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数字文旅”等微专业,联合头部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每年为首都输送高质量毕业生。
三是助力文化软实力提升。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参与中轴线申遗保护、促成国际青年学生学者来京访问交流、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履职实践,发挥好委员主体作用,做到“三个聚焦”。一是聚焦精准调研,围绕首都高教改革痛点,深入创新一线,针对“产教融合机制不畅”“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形成数据翔实、对策可行的提案。二是聚焦界别特色,发挥高等教育界桥梁作用,组织校企对接会、人才交流会,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高校师生诉求。三是聚焦凝聚共识,引导师生理解国家战略的长远意义,筑牢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北京应争做国际绿色规则引领者
市政协委员、民进会员、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总经济师相均泳
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国正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积极应对全球绿色竞争。作为大国首都和全球超大城市,北京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致力于成为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北京有底气也理应建设世界绿色产业制高点,应加速布局绿色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争做国际绿色规则引领者。
依托万亿级经济总量和世界500强总部集聚优势,北京应加速推动产业体系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积极布局绿色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重点布局和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能源产业,类人机器人、智慧出行等未来制造产业,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等未来材料产业,合成生物等未来健康产业,打造全球绿色未来产业高地。
绿色经济竞争背后是国际绿色规则博弈。北京应更具建设性地参与国际绿色标准规则制定,积极推动在京机构参与制定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经贸规则制定。还应充分利用“两区”建设契机,以双多边环境规则为抓手,建立绿色规则标准交流议题,推动绿色贸易规则的互认互通,最终实现参与、融入、引领国际绿色标准体系。做优做精全球能源转型大会等绿色品牌论坛,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影响力,支持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等民间论坛,推动举办世界碳中和产业大会,从规则制定权、议程设置权入手,逐步增强我国话语权,持续提升北京绿色议题国际影响力。
书写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延庆新篇章
市政协委员、民革党员、延庆区体育局局长柳千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冰雪经济。结合延庆区近年来的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要落实“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要求,增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动力。
近年来,延庆区以建设“最美冬奥城”目标,不断擦亮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冰雪产业发展可圈可点。未来要以奥林匹克园区为核心,以冰雪欢乐季为主线,打造全域冰雪消费新场景,推出更多精彩文旅活动,不断书写“最美冬奥城”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篇章,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二是要以冬奥遗产赛后利用为核心,释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活力。
围绕冬奥遗产赛后利用这一课题,延庆区深入谋划,“冬奥精彩”从未落幕。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于2022年“五一”正式向公众开放后,接连推出了冬奥文化体验、研学教育、户外赛事等系列特色活动,实现了非雪季观光游览、户外拓展,雪季举办高端赛事、大众冰雪体验的四季运营模式。未来要继续落实好冬奥遗产赛后利用的各项举措,当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引领者,不断激活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活力。
三是要以文体旅融合发展为引擎,增添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动能。
延庆区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融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格局,以长城为核心打造文旅产品,并开发多元化冰雪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未来要继续牢牢把握冰雪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以赛事带动为牵引,锚定文体旅市场的广阔前景,全面推进国际冰雪赛事筹办举办,持续释放“最美冬奥城”的消费潜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关于阅读的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