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父亲在中央大学读书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这里是他走向革命道路的起点。”4月18日,抗日英烈李竹如的女儿李田青携子孙三代人来到南京大学寻根溯源,到李竹如学习、革命的地方重温历史。
今年是李竹如烈士诞辰120周年。李竹如牺牲于山东省沂水县对崮峪突围战斗,时年37岁。作为中国抗战史、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烈士,李竹如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辑、大众日报社社长等职务。徐向前亲笔题词,称赞“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活动当天,南京大学为李田青精心准备了两份特别的礼物,一份是李竹如就读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法学院政治系时的学籍表复印件,一份是记述着李竹如等47位英烈成长和革命史的《南大英烈》一书。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李竹如回到山东省利津县宣传抗日救国真理,后考入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九一八”事变后,李竹如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担任了中央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参与领导中央大学师生和南京各校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听我妈妈说,爸爸很有革命热情,口才也非常好,年轻的时候宣传革命道理,每次讲完了大家都鼓掌让他再讲,是非常有感染力的人。”李田青说,在物资非常匮乏的情况下,父亲创办报纸,筹集印刷材料,土法制造油墨、纸张,发挥了报纸胜过“一发炮弹”的威力。
“人这一生,要为自己负责、为老百姓做好事。”回到父亲的母校,今年85岁的李田青动情地表示,“穿越百年,这里培养着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国之栋梁。”看到校园里一张张青春的面庞,李田青心潮澎湃,“新一代已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他们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人干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