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网
作者:赵丽艳(温州大学讲师、中国工笔画学会特约评论员)
肖像画诀,是历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积累的关于肖像画绘制的经验总结。它不仅传承了绘画技法,更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战国时期《韩非子》中所提及的“刻削之道”是我国出现较早的肖像画诀。《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唐代画家吴道子作画“当有口诀,人莫得知”,传说今浙江上虞一带民间画工所用笔法“准”“烘”“砌”“提”便源于吴道子的肖像画诀。《唐朝名画录》中也记录了画家周昉提出的人物画指误画诀,“画中有数十病,即皆一一口授,以传其秘诀”。
宋元直至明清,大量民间画家参与肖像画的绘制工作,这一时期的肖像画诀包含讲授技艺理论的“口诀”和作画范本“画样”,以达图文并茂传授经验之目的。口诀又称“切口”,外行人很难听到,即便听到也难懂其中含义。肖像画诀向来遵循“艺不外传”的观念,正所谓“能赠十锭金,不撒一句春”,各家各派的绘画技法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面貌。
铁保像(中国画·局部)丁以诚清代民间肖像画按照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传真画像、行乐图、家庆图、追容等几大类。传真画像又叫“衣冠像”或“传写老少真容”,专注于对人物相貌的写实描绘,如镜中所照,因此又被称为“写照”。行乐图是文人雅集时请画家执笔为其留念的一类画像,多为群像,且包含大量环境描绘。家庆图不同于正襟危坐的传真画像,往往是带有园林庭院背景的人物全身像,是家族史的生活化体现,以供后人追思缅怀。追容又称“揭帛”,多用于祭祀,肖像画家往往会将近百张有着不同典型特征的画样供家属挑选,再根据家属口述并结合相貌相似的亲人进行绘制。
扬州丁氏一族是以传真画像著称的艺术世家,也是清代家学传承的典型代表。丁氏第四代传人丁皋,字鹤洲,丹阳人,寓居扬州,精于传真画像,成就最为突出。清初,自丁皋的高祖丁雨辰起就以传真画像知名,祖父丁俟侯,父亲丁思铭,至其子丁以诚,五代皆为肖像画家。丁皋之父丁思铭在其七十余岁时将多年的传真经验编写成文,著《写照提纲》。丁皋在《写照提纲》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肖像画诀二十五篇,著《传真心领》两卷。丁皋的叔父丁值晞在为《传真心领》所作的序中写下:“吾宗素工画,差为远近所知名,而伯兄新如君其最著者也。”一方面表达了丁氏一族善工传真画像者众多;另一方面表明了丁皋一脉作为嫡传继承人,系统而全面地传承了家学。丁皋之子丁以诚则在《传真心领》的基础上撰写了《续传真心领》四卷,论朽染之法。可以说,丁氏一族聚家族之力、承五代家学精华著书立说,为清代肖像画诀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丁皋所作《传真心领》与蒋骥著《传神秘要》、沈宗骞著《芥舟学画编》中的《传神》卷,合称清代“传神三论”。值得一提的是,《传真心领》是其中唯一一部配有49幅示意图的肖像画诀著作,既保留了前人及同行普及性的惯用术语和观念,如“山根”“兰台”“庭尉”等名称,以及“八格”“三庭”等观察方法,还细致入微地阐明了画家为使画像达到逼真效果所运用的技巧及创作目的。如为帮助画家理解人物面部结构,配有《十五骨节虚染图》,规范了人物面部骨骼结构的渲染方法。而在阐述营造面部立体感的虚染之法时,首创“山林骨”“饭超骨”等专业术语。
靳介人画像(中国画·局部)丁皋在《写照提纲》中,“九宜”“六易”“十病”“五嫌”“三难”“二急”等理论同样是画家宝贵经验的结晶。其中,“六易”分别指向人物外貌的六种特征:一奇怪、二苍古、三多痕皱、四露筋骨、五重眉须、六带残疾;“十病”则指出肖像画绘制中的十种弊病,如“部位不准”“交代不清”“阴阳不审”“虚实不明”“联络不周”“笔色不良”等。这些肖像画决皆注重解决绘画中的具体问题,初学者使用受益无穷。此外,《写照提纲》的附录《退学轩问答八则》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了丁氏父子的肖像画绘制方法与感悟,其中第七则写道:“夫西洋景者,大都取象于坤,其法贯乎阴也……夫传真一事,取象于乾,其理显于阳也。”指出了东西方肖像画在创作技法与审美观念上的不同。这是同时代其他肖像画诀中鲜少涉及的,对于清代肖像画的发展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除了家族传承,自丁皋始,丁氏肖像画诀也以师徒教授的方式传播开来。《扬州画舫录》中记载,画家任世礼通过临摹等方式学习丁氏肖像画技艺20余年。另有丁以诚友人梁武师、蒋文波等均因研习丁氏画诀而擅绘肖像,由此形成了清代中期扬州“写真丁门画派”。
乾隆十八年(1753年),丁皋为时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作《行乐起居图》十二幅。该画作虽已佚失,但据史料记载,画中人物栩栩如生、顾盼有情,使观者叹绝。《传真心领》成书于1756年左右,卢见曾应邀为其写序并由卢氏刊刻出版。该书一经刊行,很快便在民间艺人手中流传开来,清代中晚期的徽州容像粉本中关于面部五官和骨点的画法论述,皆可见丁氏理论的影响。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书商在《芥子园画传》第一卷“山水”、第二卷“梅兰竹菊”、第三卷“花卉翎毛”的基础上,全文收录了丁皋的《传真心领》,并选取《晚笑堂画传》等人物画谱,合刻成第四卷“人物”。后来,《芥子园画传》的前三卷与第四卷共装成四函,成为《芥子园画传(全四卷)》。自此,承载了五代家学的丁氏肖像画诀得以传承,继续启迪着后世画家的人物画创作。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0日 09版)
[ 责编:李伯玺 ]
上一篇:李竹如之女携三代人重返南大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