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4月19日电(记者 郭慕清)近日,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上海国投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戴敏敏在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作主题演讲时表示,“作为聚焦科技创新的战略资本、耐心资本,我们高度关注‘贸易战’,同时更关注‘科技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地方国资投资运营平台,要主动贯彻国家战略,紧紧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功能性作用,勇于承担技术攻关组织者、创新资源整合者、产业布局主导者的责任,加快强链、补链,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戴敏敏介绍,去年,上海国投用了八个月的时间,迅速组建了千亿元规模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实现“当年筹备、当年设立、当年投资”。“近日,我们还发行了科技创新公司债,本期债券是全国首单用于三大先导产业科技创新债券、全国首单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债券,也是由合并重组后的国泰海通证券独家主承的首单超长期科技创新公司债,金额50亿元,期限15年,利率2.1%。我们希望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整合更多创新资源,对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转型升级、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形成长周期的支持模式。”戴敏敏说。
在戴敏敏看来,分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底层逻辑,无论是技术、企业还是产业资本,分化带来差异,差异激发竞争,竞争催生创新,“今天,我们面临着全球格局的分化、产业格局的分化和市场主体的分化。唯有技术创新卓越、商业模式清晰、市场壁垒深厚、团队复合能力强的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进步。”
对于如何构建矩阵化、生态型投资运营平台,戴敏敏表示, 作为上海市科创投资的主平台,公司始终坚持战略导向,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机制,坚持生态型打法。
具体来说,一是建立与创新链匹配的基金矩阵。围绕“0-1、1-10、10-100”的创新链全生命周期,上海国投已初步搭建由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未来产业基金、国资母基金、创业引导基金为主干,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重点产业赛道基金、CVC基金、并购基金、S基金等为分支的“上海国投系”基金矩阵。
二是开展与产业链协同的投资布局。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加快布局战略性、关键性、功能性项目。在集成电路领域,聚焦工艺制造、芯片设计、核心配套升级等领域,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在人工智能领域,聚焦基础模型、垂类模型、GPU算力等上下游,关注语料数据、具身智能、端侧AI、自动驾驶、AI4S、机器人等细分方向,多维度助力上海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高地;在生物医药领域,通过并购基金,支持创新药、创新器械和上游供应链整合,打造行业龙头。同时,在未来产业领域,前瞻布局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空天计算等赛道,推动先进技术转化加速落地。
三是搭建复合型投后赋能平台。上海国投设立了科创赋能专业平台,围绕科技企业的关键痛点,与地方政府、科技园区、金融机构等合作,着力构建“投资+金融增值、技术+成果转化、产业+生态链接、人才+吸引保障以及综合赋能”五位一体的增值服务体系,形成品类齐全、规范专业的赋能“套餐”。
与此同时,戴敏敏还表示,要积极探索“点、线、面”相结合的科创策源体系。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为重点,服务支撑颠覆式创新。依托未来产业基金平台,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科技投资人和项目经理人的作用,突出对科技创新的超前认知,构建支持颠覆式创新、交叉学科和平台型前沿技术孵化与早期投资的开放赋能体系。同时,探索组建未来科技企业家社区,打造服务颠覆式创新的新模式。
戴敏敏指出,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赛”纵深策源体系。为精准捕捉创新“信号源”,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
据悉,在“大院、大所”方面,上海国投公司已与清北复交等一批重点高校以及中科院、国家实验室、模速空间等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孵化器建立全面合作机制;在“大企”方面,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设立CVC机构;在“大家”方面,与国内外顶尖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和投资人,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在“大赛”方面,参与支持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江科技论坛、“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捕捉潜力项目。
据悉,上海国投公司还在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研究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建设科创产业研究院,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组建顾问团队,构建“产业研究、决策咨询、风险管控、综合培训”四位一体业务体系,打造“战略化思维、专业化能力、市场化逻辑、国际化视野”的高端智库,着力优化上海国投投研生态圈,不断助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