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魏晋绿釉陶熊灯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地,高30厘米,上口径12.2厘米,底径15.9厘米。细红泥质胎,表面施绿釉,因埋藏时间较长,釉面泛银色。上部灯盏为圆盘形,中柄作跪兽形,似熊,下底座(柎)为喇叭形圈足。这件绿釉陶熊灯高度与汉代人的生活方式(跪坐)和书案高度相适应。汉代人设计的两类灯具,其高度对于跪坐和书案是恰到好处的,符合灯光亮度科学。
《韩非子·五蠹》中说“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人类因火的出现,找到了除自然光源以外的新光源,于是将手里的一把火称作“烛”,而后又利用油脂,或做蜡烛、或制成油灯,产生了灯具。
我国的灯具历史源远流长,根据孙机先生《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灯是从食器中的豆转化来的。《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郭璞注∶‘即膏灯也。’它大约出现于春秋,至战国时灯的式样就比较繁多了,但直到西汉,灯的基本形制还和豆差别不大。”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短灯檠歌》中说:“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这其中的道理是,当光源与被照物的水平距离一定时,被照物的亮度与光源高度有关。由适当的灯具高度才能得到最亮的照明。灯檠太长,照到案几的亮度不足,韩愈说它“空自长”的道理就在于此。灯檠太短,灯光炫目。清代光学家郑复光在《镜镜詅痴》中说,烛台“低于人,则正对处优射人目”。
古人多相信灵魂、来世等观点,认为死亡是人的生命形态的一种变化,而不是结束。所以,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更好,同时表达生者的思念之情,古人对葬礼、墓室等往往比较在意。汉代是我国古代以厚葬闻名的一个朝代,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墓葬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并遗风魏晋。汉魏晋时期,青海地区受汉文化思想的影响,墓中多用釉陶作为明器。
本文配图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