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融资难?专班指导专利质押 销售弱?街道助力打开市场
4月17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双流区九江街道的四川砼道科技有限公司时,技术人员正专注地测试着一款新型聚羧酸减水剂的抗压性能。
“这款产品能让混凝土强度提升20%,已获得国际领先科技成果评价!”公司总经理助理夏雨晴手持检测报告向记者介绍,眼神中透着自豪。从成立时的一个小型实验室,发展到如今年产值超2亿元、手握75项专利,逐渐成长为混凝土外加剂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公司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来自区级各部门、街道的倾心助力。”谈到发展过程时,夏雨晴感慨地说。
“前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在为资金周转发愁。”站在焕然一新的标准化厂房前,夏雨晴回忆起企业转型期的阵痛。随着研发投入加大,传统抵押贷款模式难以满足需求。转机出现在双流区领导的一次走访中——当得知企业手握29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4项,知识产权局专班迅速介入,指导企业通过专利质押融资1000万元。
“没想到技术真的成了‘硬通货’!”她感慨道,专利质押不仅放款效率提升,年融资成本也降低了,为企业发展助了力。
这家手握75项专利的专精特新企业,之前还因“技术强、市场弱”陷入发展困局。“手握国际领先的速凝剂技术,却在本地市场吃‘闭门羹’。”夏雨晴说。
转机始于九江街道工作人员的一次上门服务——在获悉企业困境后,街道赓即联动区级部门召开供需对接会,在这场政府搭建的对接会上,企业的核心产品受到行业领域的广泛关注,并迅速达成合作协议。
“目前,我们的产品在成都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榜首。”夏雨晴信心满满地表示,有这么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将继续扎根双流,接下来的计划是进园区,为上市做准备。
“从融资到子女入学,我们实行‘一企一策’销号管理。”九江街道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本厚厚的《企业诉求台账》,每条记录后都标注着解决进度。自去年以来,街道干部已走访企业超600家次,协调解决厂房漏雨、人才引进等问题127件,推动8家规上企业完成技改升级。
莫正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方耀
上一篇: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