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让技术不止停留在论文里,而是用工科硬核工具,解决临床中真实的‘小问题’。妈妈的康复是医学的胜利,而未来更多的胜利,或许就藏在我们交叉学科的探索中!”近日,在安徽医科大学2025年“我的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人人演讲活动现场,选手柳安琪动情的讲述,收获了一阵阵掌声。
她的演讲题目为《手术室中的萌芽》,源自帮助母亲抗癌真实经历,她的父母也来到现场为她加油鼓劲。去年夏天,高考结束的柳安琪得知母亲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瘤的消息。母亲经历了长达200多天的治疗,辗转广州、北京等地求医,决定进行骨髓移植。最终,柳安琪将自己的骨髓血和外周血细胞捐献给母亲。
几个月来,母亲在骨髓移植和靶向治疗下病情缓解,柳安琪真正明白了医学进步的意义——那些曾被视为绝症的阴影,正在被基因编辑、免疫细胞治疗和智能医疗设备一点点驱散。
柳安琪的父母来到现场为女儿加油,比赛后三人在舞台合影。安徽医科大学供图站在演讲舞台上,柳安琪说:“在医学和科技交汇的时代,自己学的每一行代码、做的每一次实验,都有可能成为别人活下去的希望,让全天下的母亲都能健康,是我今后渴望实现的中国梦。”
当天的比赛中,18位大一学生登台讲述青春奋进、良医逐梦的爱国情、报国志,将个人发展规划和医学生的使命担当相结合,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
“每次被咳嗽憋醒,都能看见我奶奶蹲在炉子前熬药。那个老铜锅啊,外头糊的药垢比锅底还厚,里头翻滚着红枣、黄芪、野山姜,奶奶总拿长柄木勺搅啊搅,热气扑在皱纹里,把皱纹都浸润成了琥珀的颜色。”当天,该校第一临床医学院选手王若瑄分享了奶奶的的故事。
小时候,体弱多病的王若瑄时常蜷缩在羊皮褥子里,听着药锅咕嘟咕嘟响,总觉得这苦味要把她“腌透了”。“但谁能想到,正是这苦味,把我一路送到了安徽医科大学。”她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高考后,亲戚们都劝她学热门专业,只有奶奶支持她学医。
求学路上,很多夜晚,王若瑄总是想起那口满是药垢的大铜锅,想起陪伴自己整个童年的苦涩药香,也想起了在每个咳嗽的夜晚,奶奶拿勺子舀着药汤哄她的那句话:“等我的小沙棘树长到云彩里,咳嗽就飞走啦。”如今,在王若瑄的心里,“云彩”就是云端数据库,而那些熬进药汤里的期待,也正在这一代青年医学生的手里重新生长。“我们作为传统与未来的摆渡人,要让牧区的炊烟接上5G信号,让马背上的智慧走进实验室。当古老的铜锅煨煮出新时代的药香,那些熬药的烟火气也就变成了守护生命的数据流。”演讲结尾,王若瑄情不自禁地说道。
“8岁那年,我曾看见父亲在工地就着凉水吞下胃药……”该校医学人文学院学生郑蒋琦至今记得,高考填报志愿那天,父亲把缠着纱布的手藏在桌下,他想起初中课本里那句“医者父母心”,因此选择了运动康复专业。
大一,当他第一次触摸到《解剖学》教材时,恍惚间仿佛触到了父亲变形的指关节。去年冬天,他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实践活动,遇到一位因脑卒中偏瘫的退伍老兵。当他用新学的关节松动术为对方康复时,老兵突然抓住他的白大褂说:“小伙子,等我康复了,还想再敬个军礼。”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每个需要康复的生命背后,也许都有一个家庭的守望。”郑蒋琦说。
据了解,2013年起,安徽医科大学深耕“青字号”育人品牌建设,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在全体新生中开展“我的中国梦”人人演讲活动,每名新生都要走上讲台,接受初赛、复赛、决赛层层选拔,用鲜活的事例和真挚的情感,面向同辈和师长,郑重宣告自己的青春梦想。
比赛合影。安徽医科大学供图该校团委负责人说,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和专业梦想,通过小切口讲述大道理,在深度思考中领悟中国梦的精神内涵,这同样也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视频制作:安徽医科大学团委)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