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王 琦
“月入过万”“爱看短剧就能赚钱”“免费收徒,能坚持的人来”……随着网络微短剧的火热,近期,这类“副业创收”信息充斥各大社交平台。记者调查发现,这一看似低门槛的“财富密码”背后,隐藏着被层层包装的消费陷阱:高价课程、虚假授权、诱导购买流量等套路重重,大量参与者沦为被收割的“韭菜”。
微短剧,作为网络媒体时代的新宠,近年来热度不断攀升。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较上半年提升7.3个百分点。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迅猛增长的用户群体,无疑为微短剧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正是这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微短剧推广领域。在微短剧推广的骗局中,各种套路层出不穷。一些所谓的“短剧推广导师”以免费视频课程为诱饵,诱使受害者加入所谓的“超级玩家训练营”。然而,这仅仅是骗局的开端。一旦受害者付费入营,便会面临层出不穷的收费项目,如“一级代理权”“独家流量包”等,这些费用动辄数千元,甚至高达上万元,让受害者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他们所谓的“全套进阶课程”可能只是些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一键剪辑工具”也可能只是些简陋的软件操作指南。当受害者恍然大悟自己上当受骗时,想要退款却往往困难重重。
面对微短剧推广领域的乱象,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已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治。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将网络微短剧“依法依规纳入管理”。然而,作为网络微短剧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环节的健康发展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应尽快明确微短剧推广等新兴行业的法律属性。当前,微短剧推广、小说推广等业务在法律上尚缺乏明确定义,常被包装成“课程培训”以逃避监管。因此,有关部门应加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此类业务的法律地位和监管要求。
其次,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对微短剧推广培训类信息的审核把关。平台应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核机制,对发布在平台上的广告信息进行全面细致审查,并明确标注广告内容。同时,平台还应依据网络安全法落实身份认证制度,及时畅通举报渠道,有效防范虚假宣传、诈骗等犯罪行为。
此外,针对许多机构伪造“一级代理”资质高价“授权”的行为,应建立微短剧版权登记与授权公示备案制度。消费者可通过要求机构出示含有公章的版权方直接授权协议、登录版权方官网或联系官方客服进行交叉验证等方式进行识别。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能促进微短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性。在面对微短剧推广等兼职信息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切勿轻信所谓的“零门槛”“高收益”等诱人标语,更不要盲目跟风投资。一旦发现自己掉入了消费陷阱,应立即收集相关证据,并通过合法途径坚决维护自身权益。
下一篇:挖野菜:打工人的新晋休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