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蒋彧淼
本报讯 “嘎嘎嘎……”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秀洲区新塍镇沙家浜村的禾泽生态农场,此起彼伏的鸭叫声不绝于耳。饲养员陈扣粉正挥动长竿往返于田间,驱赶着鸭子进行“每日健步走”。只见鸭子们成群结队、憨态可掬地摇摆前行,场面热闹非凡。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春季是鸭子产蛋旺季。此时,禾泽生态农场的鸭子迎来了一年中的产蛋高峰,有效填补了非稻季“稻鸭共生”的效益空白。“基本上每天能收100多枚新鲜鸭蛋。让鸭子在田里多走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提高产蛋率。”陈扣粉告诉记者,这种独特的“健身”方式,已然成为农场的一道独特风景。
禾泽生态农场养殖着2000多只鸭子。这些鸭子是中国麻鸭和美国黑鸭的杂交品种。抗病性好、个体大,主要以麦田边种植的黑麦叶以及新鲜的玉米、白菜叶子等为食。陈扣粉随手拿起一只鸭蛋,轻轻敲入碗中,只见蛋黄色泽金黄,蛋清黏稠度高,且毫无腥味。
据了解,禾泽生态农场拥有200亩稻田,长期以来依托“稻鸭共生”模式,在稻季实现了水稻与鸭子的双丰收。而在非稻季,农场则通过售卖鸭蛋和全鸭延续经济效益。
秀洲区科技特派员、高级农技师郝永祥算了一笔账:禾泽生态农场养殖的约一年龄麻鸭,市场价每只168元,以一亩稻田放养10只鸭子为标准,每亩地能够增收1680元。同时,水稻品质也会大幅提高。每到秋天稻米上市,每500克稻米的市场销售价能达到12元左右,相较于以往,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稻鸭共生”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模式。“鸭子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虫子,鸭粪循环到田中成为肥料,这样就不用再使用农药,保障了水稻和鸭子的健康。鸭子踩踏过的稻田,水稻根系更牢固,抗倒伏能力更强,稻米品质也提高了,实现‘鸭促稻长、稻促鸭肥’的良性生态循环。”郝永祥介绍道。
“通过‘稻鸭共生’模式,不仅在稻季收获满满,在非稻季也能持续盈利,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农业发展之路。希望这样的模式为全镇其他农业主体提供可借鉴的成功范例,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新塍镇副镇长沈勤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