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王郁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城市空间的“网红化”使得城市更新项目的口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络传播形象。在“流量为王”的逻辑下,各方都主动或被动地迎合于这种趋势。由此,在内容上热衷于空间美化,在形式上制造视觉奇观或采用流行时尚的色彩和材质,“表皮主义”的设计手法盛行,已经成为部分城市更新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城市空间逐渐成为拍照基地,“打卡”功能取代了更多元的城市功能,成为主要的空间体验方式。一旦城市更新项目以“网红化”的视觉因素建立了良好的网络传播形象,人们便将其视为成功,而很少再去推敲其对社区关系和社区生活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以及在空间形态和内容上是否有新的创造。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更新意义的窄化。当城市空间仅剩下一层炫目的表皮或几个精心打造的角落,可持续的空间体验和实体空间的复兴将会较难实现。
功能升级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但升级并不意味着全然摒弃原有的所谓“低端”业态或社区型业态。在“网红化”的更新机制下,部分功能因更契合年轻人对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的追求,而具有过度蔓延和同质化复制的危险。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往往在咖啡馆、西餐厅、时装店等网红型业态中挑选招商对象,一些店铺过度运用各种快速视觉化的元素,而地方文化、社区情怀则成为“打卡行为”之下的“背景”,容易被大众遗忘。长此以往,城市更新容易失去回应社区生活日常诉求的能力。
当“网红化”的城市更新接连塑造出大量的打卡目的地时,也容易与城市的日常生活脱离。浪漫化的、经过人为筛选的城市想象通过挪用历史的方式塑造所谓的空间原真性,服务于城市名片或消费者的身份认同。“网红化”的城市更新通过同质化符号的强化和复制,提供时尚生活想象,容易逐渐削弱原有城市生活的日常性,使其转变为服务于“打卡”人群的“乌托邦”。如果城市复杂、丰富的生活日常被简化和碎片化,城市生活的原真性逐渐消失,会导致虚幻的符号化空间取代真实的生活场景与空间生态关系,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区诉求也会被忽视和掩盖。随着虚拟空间的崛起,城市中的社会关系、互动模式,乃至于城市生活的价值体系正在被重新建构。然而,面对面的交往、实体空间所具有的精神情感体验仍然在城市生活中具有难以被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有必要审视和警惕城市更新“网红化”导致的各类问题,避免对“网红化”的盲目追求。 (文新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