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的云台山在春日下如水洗一般,3月28日,在连云港海关综合实验楼15楼的办公室,旅检二科科长林枫正在研究投影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旅检案例图片。“毒品可能伪装成茶叶,濒危物种制品也可能就夹藏在玩具中。”作为37岁的“旅检老兵”,对于各类审图资料,他如数家珍。
2013年,刚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林枫,带着“初生牛犊”的干劲来到了“半城碧海半城山”的连云港,分配到了集装箱查验岗位。漂荡了数个月的集装箱,刚刚打开就涌出一股刺鼻的酸爽,方方正正的形状就好似一个个巨大的笼屉,林枫笑称自己就是主动走进笼屉的“肉包子”。随着外贸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云集连云港,在对一批进境货物的木质包装查验中,林枫发现集装箱箱门内侧有锯末状碎屑,他当即判断该批木质包装中很可能存在钻蛀类有害生物,顶着40℃的高温,经过反复寻找,发现了大量虫孔,他劈开木块,在密道一般的坑道里搜索,将一个个小小的虫子装入了密封袋里,仅这个批次就检出了赤材小蠹、橡胶材小蠹、双钩异翅长蠹等多种有害生物。
“每道木纹都是植物用年轮写的密码,我们手中的毛笔刷、放大镜和采集管等就是探索密码的百宝箱。”他介绍道。这依山傍海的码头,是林枫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的地方,仅一年内他就截获了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四纹豆象、赤材小蠹、橡胶材小蠹等20多种检疫性有害生物。
在查验等一线岗位的点滴积累,让林枫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专家,并于2023年任旅检二科科长。旅检岗位是最考验基层关员执法能力的岗位,它既要求审图快速精准,又要现场处置高效。在一个深夜的国际航班的通关现场,林枫作为科长正在旅检通关现场带班,在对一名入境旅客行李机检审图时,发现该旅客随身背包里,呈现出若干规则高密度矩形物体,排列特征与常见纸币捆扎方式相似,他立即警觉起来,并迅速对行李实施布控。后经现场关员查验,在里面发现了未申报的人民币10万元,随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该旅客进行了行政处罚,并将超量携带的人民币退运出境。对判图岗位来说,图像的每一处细节都是旅检现场不可忽略的重要参考。
除此之外,在图像上精准判断出夹杂在衣物里的燕窝、通过图像呈现的密度特征进一步查获象牙制品……发生在林枫身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精准查发的背后是对物品特征的细心研究和一次次的实践总结。
连云港海关综合实验楼15楼科创中心是关员创新与研究的“基地”。在这里,林枫曾深度参与了粮食自动化取制样系统的系统化设计、“一带一路”智慧监管平台的提档升级等多个项目。多年旅检实践经验和技术科任职经历,让林枫对智慧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牵头成立智慧旅检研究工作室,通过应用AI算法+智能化设备,探索形成了“智慧旅检”连云港海关版。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林枫总是一个人站在通关现场,静静地观察旅客的通关情形,一次、两次、三次、十次……通过不断观察、思考,他逐步找出了现场监管的重点、旅客体验的焦点、阻碍秩序的堵点。随即,他和团队一起开始了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的探索,经过无数次尝试和实践,最终研发出“人”“物”互及技术,通过时间和空间标记实现旅客与行李的无感绑定,实现旅客在无感中通行,关员在顺势中监管。随着该技术在花果山机场部署落地,通关时间压缩了50%,该技术被纳入总署“智慧旅检”复制推广方案,成为连云港海关一张亮丽的“创新名片”。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让国门更智能、旅客更便捷的钥匙。”目前,林枫正带领团队试图将AI深度学习与旅检现场图像相结合,训练出“会学习”的人、物绑定系统,让旅客真正感受到“无感通关、智能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通关体验。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对于林枫而言,刚刚获得的全国海关口岸监管系统机检审像岗位技能比武总决赛冠军是一个新的起点,他的目光已投向更长远的目标:擦亮“智翼”党建品牌、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室、推进航空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支持国际国内货运联航……在守国门、促发展的征程上,他正以创新为笔、奋斗为墨,与团队共同书写新的故事。 张京京
下一篇:给体育赛事算算“经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