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智能穿戴行业正经历着蜕变与腾飞。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力,将重点培育智能穿戴等消费端场景,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建设和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穿戴设备向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运动监测等民生领域深度渗透。
这一信号的释放,标志着我国智能穿戴产业正式驶入发展快车道,一个融合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与生态构建的新纪元正在开启。与此同时,随着“国补”政策落地,对智能手表和手环等产品给予购新补贴,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热情。
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日前,《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出台。《实施方案》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鼓励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组织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化应用,重点培育协同设计、智能生产、在线检测、预防性维护、智慧营销等生产端场景和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骑行、智慧养老等消费端场景。
此前,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此外,智能穿戴设备在健康管理、医疗监测等养老服务方面正加速应用。国务院关于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35年可穿戴设备在老龄事业领域的发展重点,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健康关怀服务。
政策的持续赋能仍在加码。据悉,工信部正在制定智能穿戴产业专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医疗级设备研发和适老化改造。教育部计划将智能穿戴应用纳入“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程。分析人士认为,随着5G+AIoT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穿戴设备有望成为人体数字化“第六器官”,开启万亿级健康管理、人机交互新生态。
各地也在推进智能穿戴产品,近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指出到2026年,深圳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产量突破1.5亿台,在手机、计算机、大模型一体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
企业竞逐产业蓝海
数据显示,在国补政策的推动下,仅2025年1月,国内腕戴市场销量同比增长41.0%。一系列利好,让智能穿戴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产品功能愈发丰富,从基础健康监测迈向全方位健康管理,市场潜力广阔。
现阶段,智能穿戴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IDC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华为以28.6%的份额领跑,小米占据23.1%市场,而OPPO、vivo则聚焦运动场景。
在政策东风之下,华为、小米、OPPO等科技企业加快产品布局速度,创业公司聚焦细分领域突围,资本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政策红利叠加消费升级浪潮,智能穿戴市场2025开年销量激增41%。智能穿戴设备的高增长需求,激发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相关行业。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智能穿戴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2024年累计注册超10万家智能穿戴相关企业,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截至3月28日,2025年我国已注册2.8万家智能穿戴相关企业。
巨大市场规模下,资本市场融资热度提升。仅2023年上半年智能穿戴领域融资事件达47起,超过2022年全年总和。红杉资本合伙人郭山汕分析:“资本正从硬件制造向‘硬件+服务’模式转移,健康管理订阅服务、教育内容生态等增值服务成为估值新要素。”
艾瑞咨询调研显示,68.3%的消费者将健康监测功能作为购买智能穿戴设备的首要考量,较三年前提升29个百分点。
技术融合催生万亿生态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及国内智能可穿戴市场整体呈现稳健发展态势。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长6.1%,达到5.38亿台,其中智能戒指与智能眼镜市场需求显著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被视为AI智能穿戴设备的爆发元年,全球市场将进入新品密集发布期,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智能穿戴产业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医疗健康场景占比超40%。
记者了解到,各大头部企业正加紧布局智能穿戴产品。例如,华为、苹果等头部玩家加码传感器融合创新,华为Watch实验室负责人透露“正在研发皮下血流成像技术”;百度、科大讯飞着力AI健康助手开发,其对话式健康管理系统已进入实测阶段;产业链上游企业如京东方,加速布局Micro-LED屏幕量产,预计成本两年内下降60%。
应用场景的拓展更具想象力。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医保定制的智能手表,实现血糖趋势预警和用药提醒的闭环管理;学生能够通过AR眼镜观察三维心脏结构;国家田径队运动员可以通过智能运动袜实时监测足底压力分布……
站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风口,智能穿戴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重构。这个曾经被看作智能手机配件的行业,正在政策引导下蜕变为撬动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点。
上一篇: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