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杨斌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是对贵州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充分肯定,为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地、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是贵州深厚历史底蕴的重要表现,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优势,是贵州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的重要基础。
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到目前为止,贵州已发现29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不足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人类的活动遗迹就有10.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7.78%。分布范围如此之广,遗址密度如此之高,文化类型复杂多样,时间序列连续且较为完整,在国内国外都是极为少见的,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与周口店文化齐名的观音洞文化。黔西观音洞是贵州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认为,观音洞文化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与我国北方已知的旧石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些相似”。独具一格的“锐棱砸击法”。“锐棱砸击法”是贵州古人类发明和创新的一种石器制作方法,是在碰砧法和锤击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在我国及世界其他许多地方的古人类遗址中,也有锐棱砸击技术的使用痕迹,但这些痕迹的时期都在贵州使用痕迹之后,使用的普遍程度也远不如贵州。独领风骚的骨角器。骨器和角器的生产与使用,是人类历史上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骨角器并不多,骨器虽然在8个省的15个遗址中都有发现,但贵州就占了8个,角器仅见于贵州。非常普遍的用火遗存。火的发现与使用,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综合对比国内旧石器时代的用火遗存,到目前为止,北方以周口店为古人类用火的最早地点,南方以水城硝灰洞为古人类用火的最早地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贵州是我国最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之一,有汉、苗、布依、侗等18个世居民族。历史上,贵州是南方四大族系(氐羌、苗瑶、百越、濮)的交汇地,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地方。各民族来到贵州后,呈非常明显的“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既传承发展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又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文化特色,并逐步建立起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彰显并日渐铸牢。如今,贵州正在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历史与现实雄辩地证明,贵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以赛、会、展、节等为特色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创造性转化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文化进步。代表性的建筑有鼓楼、风雨桥、石板房等,代表性的服饰有蜡染、刺绣、银饰等,代表性的节日有“四月八”“六月六”“三月三”、花炮节、苗年、侗年等,代表性的饮食有酸汤鱼、米酒、饵块粑、花甜粑等,代表性的乐器有芦笙、铜鼓、箫笛等,代表性的歌舞有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土家族哭嫁歌等,代表性的戏剧有侗戏、布依戏、傩戏、花灯戏等。
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无黔,则粤蜀之臂可把,而滇楚之吭得扼矣”。因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尽管贵州山地广大崎岖不平,却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湖广入云南、巴蜀通两广的必经之地。故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贵州的交通建设,先后开辟了黔中牂柯道、江南陆道等多条重要驿道,将云贵地区、巴蜀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岭南地区牢牢地串联起来,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深入开展。纵观贵州发展史,无论经济开发、社会发展还是文化传播,无一不是沿古驿道的建设开端,进而纵深发展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及文化,也无一不是沿古驿道传入贵州并传播开来的。因此,贵州发展史有鲜明的“交通枢纽”烙印,一部交通发展史,实质就是一部经济文化交流交融史,孕育了包括屯堡文化、阳明文化、通道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为确保交通要道畅通,明王朝先后在今贵州境内设置了20余个卫所,并屯驻重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军事设施逐渐完成使命,屯堡人的个人身份也从军人变为农民,但大多数屯堡人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丢掉他们原有的文化基因和传统信仰,历经600余年的时间沉淀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影响深远、特色鲜明的“黔中王门”。王阳明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创立阳明心学并沿驿道至贵阳、水西等地讲学。王阳明离开贵州后,其弟子在家乡兴建书院,授徒讲学,洒下文教星火,形成了龙场、贵阳、思南、清平、都匀五大王学重镇,固《贵阳府志》有云:“黔学之兴,实自王文成始”。包括古驿道文化和当代桥梁文化的通道文化。因特殊自然地理环境,贵州的古驿道文化和当代桥梁文化特色都十分鲜明。古驿道不仅以险、峻、奇著称,而且有桥梁、渡口、关隘、驿站(站赤)和摩崖石刻等配套设施,还有十分丰富的古驿道诗文和传说等。据统计,全省现存古驿道路段180余处、古驿道桥梁750余座、古驿道渡口30余处、古驿道摩崖石刻160余处。就当代桥梁而言,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在喀斯特高原架起3万余座桥梁,在群山峻岭间建出“高速平原”。世界前100座高桥有近一半在贵州,前10座高桥有5座在贵州,桥梁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当今世界所有的桥型,是独一无二的“桥梁博物馆”。
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贵州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地,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统计表明,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的11个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贵州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等。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关键时期、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贵州把脉定向,三次亲临贵州考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贵州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贵州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交通供给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初步缓解到基本适应、适度超前的历史性跨越,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当前,我们正在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这就更需要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传承和弘扬深厚的贵州历史文化,发掘贵州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贵州文化影响力。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是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又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素材来源。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一方面可以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为贵州的文旅融合提供宝贵资源,实现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及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
(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