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31日讯(通讯员 梦翔)3月31日,株洲市芦淞区南方第三小学“杰夫航空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国家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湖南)科学传播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航空科普教育助力“双减”落地的实践与研究》结题研讨活动。来自南方第三小学、芦淞中学、白关中学、姚家坝中学、光明山小学等学校的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共同总结课题成果,探讨航空科普教育在“双减”背景下的创新实践路径。
课题总结:三年探索构建特色教育体系
研讨活动由工作室主持人刘杰夫主持。他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回顾,从2022年课题立项至今,团队围绕“航空科普教育助力‘双减’”核心目标,构建了“课程建设 — 实践创新 — 资源整合 — 协同育人”四位一体的实施框架。通过开发《蓝之梦・飞无垠》航空科学校本教材,建设航空模型展示中心、制作体验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三大校内基地,联合中航工业南方公司、芦淞机场等校外资源开展“行走的课堂”,以及组织“航空科学月”“航模竞赛”等特色活动,形成了“校内课程奠基、校外实践拓展、学科融合渗透”的立体化教育模式。刘杰夫提到,课题实施期间,团队累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0余次,覆盖乡村学校5余所,捐赠科普器材600余套,惠及学生1200余人次;同时通过“互联网 + 校际协作教研”模式,带动区域内10余所学校开展航空科普教育,有效促进了城乡科学教育均衡发展。
成果凝练:多维突破彰显育人成效
南方第三小学党总支书记黄新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三大核心成效:一是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航空科普课程体系,实现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课程衔接,相关成果获“湖南省科技体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等多项荣誉;二是创新“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将航空知识融入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开发跨学科课例50余个,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优秀率提升25%;三是打造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聘请航空企业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6场,形成了“学校+基地+企业”的立体化资源网络。黄新强调,课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通过航空精神培育,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数据显示,参与课题实践的学生中,85%能准确讲述中国航空发展历程,70%在科技竞赛中获奖,相关经验已在全省10余所学校推广。
研讨交流:聚焦成果转化与未来展望
在交流环节,陈文艺、曾振新、张永光、厉香等教师围绕课题结题报告与附件的呈现形式展开深入研讨。大家建议,应突出“实践案例+数据支撑+可复制经验”的结构设计,重点展示校本教材、学生作品、活动影像等实证材料,同时提炼“项目式学习在航模制作中的应用”“跨学科融合课例设计”等特色模式,为其他学校提供操作性强的参考方案。淞南中学副校长张永光表示,课题成果打破了学段壁垒,建议进一步探索“小初高”贯通式培养体系,建立航空科普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光明山小学教师曾振新则关注乡村学校的资源适配问题,提出“轻量化器材包+线上指导”的推广策略,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参与航空科普实践。
未来展望:深化研究助力教育均衡
研讨最后,刘杰夫表示,工作室将以此次结题为新起点,持续优化航空科普课程资源库,开发“航空与人工智能”“新能源飞行器”等前沿主题课程,并计划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入VR模拟飞行、无人机编程等新技术元素,提升教育的科技感与吸引力。黄新则强调,学校将依托“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平台,推动课题成果向常态化、品牌化发展,让航空科普教育成为落实“双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此次研讨活动不仅为课题画上了圆满句号,更搭建了区域教育协作的新平台。随着航空科普教育经验的进一步推广,株洲市中小学正以科技赋能“双减”,为培养“有理想、敢创新、能担当”的时代新人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审:罗江龙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
原标题:南方三小“杰夫航空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举行课题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