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具身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量子科技、6G……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信息通信领域相关的新词热词频现。新词如何理解?热词释放什么信号?它们将给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新动力?又会给老百姓未来的生活带来哪些积极的变化?本报将刊发系列报道,聚焦行业发展现状、未来研究方向、民生实际应用等方面对信息通信技术新词热词进行深度解析。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春晚惊艳亮相,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更让具身智能概念“破圈”,成为热议的焦点。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热词。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到底是什么?跟传统机器人有什么不同?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围绕这些问题,《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了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
具身智能到底是什么?
具身智能是一种通过物理实体(如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等)与环境交互实现感知、决策和行动的智能系统。简单来说,具身智能就是有了物理身体的智能体。盘和林认为,其核心在于“具身性”,即智能体通过身体感知物理世界,并在交互中动态学习与适应,形成“感知—行动”闭环。
盘和林表示,一个完整的具身智能可分为四部分:感知能力,就是通过传感器来了解环境,比如视觉摄像头;决策能力,就是具身智能的大脑;控制能力,类似于人类的神经系统;执行能力,类似于人类的骨骼和肌肉。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是一个行动派。一旦一个智能体可以行动起来,它就不仅仅能够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而且它的学习和进化方式也会和之前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的人工智能主要依靠大量的数据来学习和认知这个世界,但是具身智能可以跟环境直接进行交互,它能够像人一样,在环境中不断地试错,进而积累经验,以适应更多变的复杂环境。
跟传统机器人有什么不同?
传统机器人一般是按照程序指令来行动,比如流水线上的机械臂。“但是,具身智能不一样。”盘和林说,它看到障碍物会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避开,就像人类一样。具身智能可以说是高级的、有大脑的机器人,其核心在于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它既能通过传感器感知物理世界,又能借助大模型理解任务、自主决策并执行。
盘和林认为,具身智能和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主要有三方面区别:第一,泛化能力不一样。具身智能可以做的工作更加复杂,而工业机器人则相对重复和简单。第二,进化机制不同。工业机器人进化是升级软件,且工程师要重新调整配置参数,而具身智能进化靠自己学习,它会通过数据学习来学会新的技能。第三,具身智能实际上是在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演进的产物。它与工业机器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如果我们剥离掉具身智能的感知与决策功能,那么它所剩下的,正是工业机器人所擅长的控制与执行能力。在稳定的工厂环境中,工业机器人无需对环境变化作出反馈,只需按照预设的程序执行任务即可。
具身智能并不限于特定的形态。人类被视为目前已知唯一的通用具身智能体,能够学习并执行各种任务。然而,具身智能体也可以有其他形态,比如机械臂、无人车、四足机器人等。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能够支配灵巧的肢体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具备这样条件的智能机器都可称为具身智能。
会给未来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具身智能的发展,将使AI陪伴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时代快速到来。面对未来养老护工紧缺的形势,人形机器人的作用将逐渐凸显。此外,具身智能在消费端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除了陪伴机器人,还可以在家庭安防、教育、娱乐等多个场景发挥作用,让家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和安全。
盘和林认为,具身智能有四个主要应用场景:一是智能驾驶,实际上智能驾驶也是一种典型的具身智能。二是在工厂执行多任务工作,比如跨越台阶的搬运、物流分拣、操作机床等。三是家务、陪伴和护理。四是高危环境中的巡检,例如抢险救灾。
盘和林认为,中国处于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迭代和应用落地阶段。从政府层面来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写入其中,并将其定位为未来产业的关键一环,旨在推动这项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实际应用。政府对于具身智能寄予厚望,期望其能实现两大目标:一是拓展更多应用领域,二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
从企业层面来看,国内的一些代表性企业,比如智元机器人、优必选、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云深处科技等,在电机和灵巧手等核心部件的研发上有所突破,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尤其是在芯片领域。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上海、广东等地已经形成具身智能产业集群,政产学研用平台正在加速推动技术攻关与商业化验证进程,使得整个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具身智能将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将推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