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广东工业大学校园风光广东工业大学积极落实广东省教育大会精神,将产业需求与愿景融入培养目标,将主流技术、工程规范融入培养方案,将技术与产品、方法与规范融入培养过程,将环境与平台融入培养条件与资源建设,努力培养产业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2024年7月,学校现代产业学院集群改革实践“助力湾区 产教融合 跨界协同‘广工模式’引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被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委会评为“中国工程教育优秀改革先锋案例”。
创新培养模式 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掌握现代技术、适应高端设备、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学校以自主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实基础、创新能力、能满足区域产业创新所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立足产业需求、学科支撑、学生成长、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等维度,实施“5I”(产教融合Industrial、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创新创业Innovation、个性培养Individual、区域融合Inter-zone)路径,探索并实践与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展现地方工科大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新作为。
学校坚定不移走好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努力成为湾区卓越工程师的“摇篮”。抢抓天时地利,打开校企协同育人的“旋转门”,坚持专业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持续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产业真正急需、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24年9月,学校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鲲鹏昇腾技术开发人才,成为全国首家签约合作高校。此前学校已与华为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及“鲲鹏-昇腾开发者创享社”,联合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合作以来,学校3000余名学生参与上述项目的理论学习、项目研发、华为大赛及认证培训等全链条培养,超12000名学生参与鲲鹏昇腾技术的学习与训练,校企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团队获“挑战杯”国赛华为命题特等奖等50余项。目前,华为上下游逾百家企业到学校招聘人才,提供近千个优质岗位。学校与行业头部企业从携手探索培养模式,到联合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再到助力学生走上高质量就业岗位,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人才—高质量就业—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闭环。
坚持以赛促学 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近日,学校自主研发的E12号电动方程式赛车正式亮相,全车重量仅223千克,绝大部分车身、部件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凭借E12的出色表现,“广工-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创新创业工作室”FSAE车队在2024“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中以全国第9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奖。车队聚集来自全校10个学院20余个专业的百余名成员,既有已走上科研之路的研究生,也有在校的本科生,具有“跨学科交叉、本硕博贯通”的培养特征。近3年,车队在全国、区域赛中表现优异,申请了24项专利并获得受理,其中7项已获授权。车队成员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进入汽车上下游企业工作,包括广汽传祺、广汽埃安、比亚迪、东风日产等知名车企,部分选择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学校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前端培育、中端实践、后端孵化、跟踪研究”的创新创业成长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研究实践纳入课程考核,以第一课堂学分的方式予以认可。建设超2.5万平方米的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工大创谷,以优越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健全的机制引导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组建团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揭榜企业“真题”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学校位列全国第14位,蝉联广东省内第1位。2012至2024年间,共获5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特等奖4项,并连续7届夺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近5年连续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大赛金奖,获2023、2024年国家级大赛金奖的项目负责人均成功创业,项目“API在线管理服务平台”“胶粘剂配方CRO解决方案”等科研成果直接转化落地。
坚持悉心育才 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近年来,学校锚定“冲一流”建设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环境,让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据统计,学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45岁以下人群约占88%,其中,45岁以下国家级人才占比约35%。
学校坚持悉心育才,为青年科技人才“给条件、压担子、指路子”,构建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支持机制,助力青年成长;精心用才,优化人才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创设“宽带薪酬”制度和教学、科研动态激励机制,充分激活人才发展动能。
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和广东省重大战略需求,全力推进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遴选34个基础条件良好、团队成员稳定、研究方向明确、建设成效突出的校级科研团队,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向团队倾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激发团队引才育才的积极性。“十四五”以来,学校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43人次,学校国家基金立项数中青年人才立项数占比超过35%,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崔成强教授团队,围绕半导体封装、检测装备及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半导体封装及装备技术突破。
2024年,学校信息工程学院秦玉文教授领衔的通感融合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立项建设。该团队聚焦信息光子科学前沿及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高速光通信”“新型光传感”“通信传感融合”等研究方向,努力打造先进光子技术领域的学术引领者和技术开拓者。团队现有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10人次,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团队3支,拥有40余名学术骨干,形成了省级人才、国家优青、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
科技成果赋能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学校以赋权试点改革为抓手,打造高校科技成果协同转化运用模式,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入选全国成果转化百强高校,位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44位。
作为全国40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之一,学校成立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管理委员会及权属管理办公室,制定以《广东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为主文件,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评价、技术作价投资等方面12个文件为配套的“1+12”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业绩指标,累计实施86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并实现转化。学校将“湿地系统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等5项科技成果的80%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经评估以1000万元作价入股,成立广东知渔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并引入广州大学城(广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行孵化。
学校加快构建“1+2+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即以打造1个“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为主线,以建设沙河校区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城2个转移转化基地为承载,以共建N个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为支撑,实现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省重点产业布局,建立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展示、咨询、交流于一体的创新成果推广平台,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打造“科技淘宝”,并组建一支规模超百人的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科研团队培育高价值科技成果和精准匹配技术需求,实现供需高效对接与匹配,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目前,学校与地方政府、工业界联合建立“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14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拥有4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形成“一平台一特色”协同发展格局,累计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余个,孵化企业9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余家,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