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表示,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引领作用已有所减弱,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对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研究工作,已在实施情况评估、人体健康影响和标准限值修订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PM2.5排放限值将收严
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2012年修订发布,2016年正式实施。空气质量评价项目在原来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基础上新增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3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将PM2.5的年均浓度达标值,也就是国家二级标准,规定在每立方米35微克,它对应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中第一阶段过渡期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PM10等大气污染物,不仅修订主要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还将同步修订配套的监测、评价等技术规范,更好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现行“标准”完成历史使命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双赢”,已经完成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
据介绍,我国从2016年实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来: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15年上升63%,汽车保有量增长111%,但PM2.5平均浓度却下降了3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68%;
PM2.5年均浓度达标城市达到252个,比2015年增加了138%。
新标准坚持稳中求进
从保护健康来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研究结果,PM2.5仍然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大气污染物。PM2.5年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非意外全因死亡率将上升8%。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把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从10微克/立方米收严到5微克/立方米,以更好保护人体的健康。
从目标引领来看,2024年,我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其中,近半数达标城市PM2.5浓度还高于25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是“美丽中国”建设提出来的2035年目标。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这部分达标城市,特别是已经达到了25微克/立方米的城市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引领作用已经明显减弱。
“既不盲目跟风国际最严水平,也不一味追求改善速度,更不会搞大气污染治理‘休克疗法’。”李天威表示,将坚持稳中求进,让地方跳一跳够得着,达标所需的资金、技术、方法循序渐进,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骆倩雯
上一篇:北上南水突破700亿立方米
下一篇:六问“小行星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