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的发布,为全国农业农村、特别是农业大省山东的发展锚定了新方向。
近年来,山东探索实践了“以片区为基本单元,因村因地而宜,连片规划、连片建设,五大振兴全要素推进”的新路子,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带动乡村振兴整体提升。
截至目前,山东已有在建示范片区有1598个,覆盖村庄1.5万个,构建起了梯次建设、分类推进的良好格局。
然而这条农业现代化之路,之于山东而言仍任重道远。随着一号文件的发布,作为农业大省和乡村振兴先行区的山东,也在进一步迎来临政策红利与自身产业布局深度融合的全新历史机遇。
图片来源:摄图网新质生产力:科技赋能山东农业现代化转型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为核心,推动农业生产模式革新。
这一提法与山东当前的农业转型需求高度契合。
从生物育种的角度看,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2024年农业投资增长13.7%,但传统农业面临单产瓶颈与资源约束。
实际上,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生物育种产业化给予重点关注,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该领域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山东种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审定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新品种143个,在全国率先实现自然海域规模化产出三文鱼。
去年12月,山东制定了《山东省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了种业创新的重点领域、主要目标和具体举措,将加快提升全省生物育种科技创新能力,引领生物育种未来产业快速发展。
从智慧农业的领域来看,数字技术正在齐鲁大地加速落地,驱动农业全链条升级。
近年来,山东在智慧农业领域布局初显成效,已在潍坊、寿光等地试点“数字农田”,通过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并结合无人机精准施肥。
中央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推动山东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数字化重构。
为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用科技创新惠农兴农富农,山东移动依托5G-A、物联网、AI及大数据技术,搭建云端蔬菜供应链和农业智慧种植平台,赋能打造智慧农业“新样板”。
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今年山东将更高水平建设“齐鲁粮仓”: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20个,建设省级良种繁育基地50个;深挖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潜力;开展30个县高效特色设施农业提升行动;推广东营、滨州盐碱地综合利用经验……
图片来源:摄图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山东农村资源潜力
文件在“三块地”(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上提出突破性举措,与山东的试点经验形成共振。
首先来看“承包地”。山东多地面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问题,中央文件提出的“承包地到期再延长30年试点扩大”,山东济阳、平度等县市已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文件明确“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将为临沂、菏泽等农业主产区注入“定心丸”,进一步稳定农户预期,促进土地流转。
潍坊高密的“土地托管”模式便是如此,充分发挥为农服务中心网络作用,开展“保姆式”“菜单式”土地托管,实施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粮食增产节支提效。
其次,山东在宅基地盘活路径上不断创新。
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宅基地通过“入股、合作”方式利用,但严控城市资本下乡购地。
而山东沂南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已探索宅基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文旅项目,通过盘活闲置院落、空闲场地,建设创客中心、乡村生活美学馆,同步改善出行条件,提升人居环境,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打造生态艺术社区。
未来, 山东可探索“宅基地+文旅”模式,如曲阜的儒家文化民宿、沂蒙山区的生态旅游项目,将闲置农房转化为乡村产业载体。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存量入市、严控增量”原则,将推动山东在保障农民分红权益的同时,优化城乡产业用地配置。
山东正推进城乡融合改革试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可为县域产业提供空间。例如,济宁可依托鲁南经济圈,将集体土地用于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可利用入市土地发展冷链物流中心。
文件强调“利益分配向农民倾斜”,山东需建立兼顾集体与个人的收益分配机制,避免土地增值收益外流。
城乡融合与县域经济:山东“强县战略”的新动能
文件首次将“县域富民产业”定位为城乡融合主战场,与山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去年9月,山东召开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顶格部署“县域经济”,会议强调,聚力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做好扩量、提质、集群、绿色的文章,持续巩固县域产业发展优势。
此前,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力争用3年的时间,推动强县进位、弱县赶超”。
今日,山东发布2024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典型案例,济南市莱芜区等10个县 (市、区)的典型做法入围:济南市莱芜区,发挥“土特产”优势,构建企农双赢共同体;胶州市坚持一体化运转,布局“五大新城”“一镇一业”;高青县坚持集群成链,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突出特色产业强村富民作用;广饶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拉伸农业产业链条……
可见山东县域经济发展,各地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此次一号文件以“改革破题、科技赋能、民生托底”为主线,为山东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从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变粮仓”,到胶东半岛的智慧果园“链全球”,山东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在土地改革、县域经济、风险防控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的“齐鲁经验”。
政策的落地成效,最终将体现在农民增收的“账本”里、乡村产业的“升级路”上,以及城乡融合的“新图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