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曹 燕
“景区摆渡车是便利还是牟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到节假日,就有游客吐槽一些景区摆渡车收费高、等待时间长、体验感差、路线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景区设置摆渡车的初衷是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游客体验。这就要求景区通过优化调度、提升服务、合理收费等举措,确保摆渡车真正为游客带来福利。
大门越来越远?
景区如今越来越大,景区大门距离核心景区很远,这是不少游客的直接感受。一些景区将游客接待中心外移,配套的停车场因此也距离景区检票口颇远,摆渡车成为不少景区标配的二消项目。
采访过程中,多位旅游业者告诉记者,游客接待中心的外移,要根据景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地认为景区是为了增加交通收入而故意外移。
浙江旅游科学院院长张晓峰解释:“游客接待中心外移,通常分为3种情况。”如新疆喀纳斯、四川九寨沟等景区面积巨大,景点分散、游线较长,出于生态保护和游客体验的角度,设置不同站点上下的摆渡车方便了游客;甘肃敦煌莫高窟、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面积较大,更重要的是有文物保护的要求,游客接待中心和景区入口处有一定距离,需要乘坐景区摆渡车;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景区周边没有可用的建设用地,只能在远处找一个能建停车场的地方,游客接待中心随之外移。
每个景区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访过程中,多位景区业者提到,摆渡车的问题和停车难问题密切相关。以前游客没这么多,自驾车游客更是少。随着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发展,停车需求爆炸式增长,停车难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河北嶂石岩景区总经理毕东林告诉记者:“我们景区丹崖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山高谷深,景区内无法建设大型停车场。为了缓解现实压力,2023年,嶂石岩景区和附近乡村协调了一块用地指标,用于建设停车场,因此要有摆渡车配套,由景区自己运营。”
不少业者提到,也存在一些景区本身并无实际需要,刻意把游客接待中心外移,造成离核心景区较远的情况,增加了游客交通成本。
价格越来越贵?
此前有网友爆料,游览四川牛背山景区除了要购买160元的门票,还必须捆绑购买价格不菲的摆渡车车票,被网友戏称为“牛贵山”。牛背山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景区门票为120元,摆渡车原本是80元,但暂时免费。”
此前还有旅游博主吐槽进入青海茶卡盐湖景区得先交30元坐摆渡车。乌兰茶卡盐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委员会随后发布公告,根据广大游客诉求及景区存在的堵点问题,取消茶卡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环保观光车30元乘车费用。同时,进入茶卡盐湖的17座以上的旅游大巴可直接驶入景区停车场,并督促各景区和服务单位提升服务质量。
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此前被游客吐槽“摆渡车捆绑销售”。对此,景区相关负责人解释,景区线上提供“门票+景交”联票,本意是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验票流程。如今景区已在游客中心显著位置设立公示栏,公布门票价格及优惠政策,便于游客了解监督。记者注意到,目前,该景区已设立单独门票购买、门票+小交通等购票选择。景区还在步行道沿途设立了休息设施及黄河观赏点,游客可一路走、一路玩。
中国旅游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战冬梅说:“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景区摆渡车价格属于合理范围,但是部分景区因规划不当或管理不善,也存在诸如强制购买等问题。”
“目前很多观光型景区除了门票收入之外,其他营收渠道有限,景区投资很难收回成本。”毕东林解释,目前政策规定门票收入不能作为上市主体的收入,一些景区营收手段有限,为了增加营收渠道,包括摆渡车、索道在内的景区交通是重要的营收项目。
“不能说有游客在网上爆料景区摆渡车问题,景区就立即整改。要根据必要性合理性综合判断。旅游是体验经济,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利于景区品牌和长期发展。” 一位知名景区负责人说。
体验越来越差?
“如果你带着老人、小孩,或者自己实在不想走太多路,摆渡车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是年轻人,体力充沛,建议不要买摆渡车票。因为我买了票后,非常后悔。”“00”后游客魏晓诺说,“我和朋友去山西某地旅游,有一景点是必打卡地,当时我就买了15元的摆渡车票。但后来我注意到摆渡车只从上车地点到第一个景点,车程不到5分钟。而且,正面进入景点大门后,两排柱子走到头是一个寺庙,值得一逛。最后,回来会路过一个文创店,但坐摆渡车可能会错过这个有趣的景点。”
“从北京某景区停车场到景区山门口,有两种方案可选择,要么选择步道徒步上山,要么步行到摆渡车的站点,花10元坐摆渡车上山,摆渡车的车次游线,摆渡距离只有300米。”北京游客王女士向记者吐槽,依山而建的景区内并没有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坡道,轮椅根本用不上。
在战冬梅看来,“景区摆渡车路线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游客体验、景区保护和运营效率。景区应根据游客数量和分布,确定摆渡车的需求和频率。分析主要景点的位置,确保摆渡车能有效连接。同时,考虑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等”。
另外,旅游淡旺季的差异导致游客流量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巨大的波动。旺季时,景区面临着接待压力过大、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游客喜欢的是‘快旅慢游’,有条件的景区应是采用环形路线,减少重复行驶、提高效率。在高峰时段增加车辆和班次,通过GPS等技术实时监控车辆位置,灵活调度。摆渡车路线应覆盖次要景点,为游客提供更多游览选择。”在毕东林看来,这是个景区管理思路调整的问题。
“游客为什么对景区摆渡车吐槽这么多,根本上是因为体验感不好。”在战冬梅看来,游客会为有价值有体验感的产品买单。游客抱怨的槽点,可以转化为景区进步的锚点。重要的是,景区要从游客角度出发,用心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景区也应不断创新为游客带来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项目和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