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小狗在叫,树叶会笑,风声在呢喃,不如好好欣赏一秒,迷迷糊糊的浪漫……”前不久,当12岁的意大利少年卢卡(音译)与40余名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成员唱起《小美满》时,江苏大剧院在场的2500余名观众“沸腾”了。
“哇,没想到他们的中文歌可以唱得这么好!”很多人不自觉地跟着轻轻哼唱。
这已是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以下简称“安团”)的小朋友们第四次来江苏表演。10年来,他们每年都利用新年假期来到中国演出。
“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
10年里,最让乐迷们印象深刻的,是安团的小朋友们每年都会熟练献唱一首中文歌曲。熟悉的旋律与歌词通常能引发现场数千名观众的“大合唱”。
中文歌“走红”的背后,离不开上海绣球花小合唱团的艺术总监梁晓霞为这些意大利孩子布置的“10次作业”。
让中国乐迷领略异国风采
10年前,梁晓霞将安团“带到中国”。
作为少儿合唱团,安团有60余年的历史。该合唱团现任指挥塞布丽娜·西摩尼介绍,在意大利,金币儿歌赛是久负盛名的比赛。
1963年,金币儿歌赛举办之际,孩子们被组织起来,为金币儿歌赛的参赛曲目伴唱,安团由此诞生。
10多年前,作为国内一档音乐类电视节目的工作人员,梁晓霞曾在现场见证过这些意大利少年对音乐的热情,“他们唱得很自然,很放得开”。
从那时起,梁晓霞就想邀请安团来华演出。最开始,安团的负责人婉拒了这一要求。
梁晓霞发现,在安团的历史上,这支合唱团从没有离开过欧洲演出。咨询意大利的朋友以后,梁晓霞找到原因。
原来,安团的成员由5-12岁的儿童构成。在意大利,该年龄段的孩子不能单独出国旅行;如出国旅行,则必须由至少一名直系亲属陪同。
带着解决方案,梁晓霞再一次找到安团。她表示,孩子们的家长也可以随团来华进行文化交流:“让意大利人看看中国,让中国的乐迷们领略安团的风采。”
最终,安团的负责人被这位中国女士的热情打动。他们决定来华演出。
临行前一个月,梁晓霞还为他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小作业”——在音乐会上,唱一首中文歌曲。
“我觉得,如果这些意大利的少年能够现场唱一首中文歌曲,反响一定非常热烈!”梁晓霞说。
最初,布置“小作业”时,梁晓霞只要求歌曲传唱度高,最好现场观众能跟着“大合唱”。如果安团成员对歌曲进行编曲的话,“也不能让现场观众听不出来这是什么歌”。
这些“苛刻”的要求一度让塞布丽娜·西摩尼感到“头大”。
在梁晓霞的帮助下,安团最终选择了《虫儿飞》。这首歌的歌词、旋律相对简单,几乎可以说,完美适配安团。塞布丽娜·西摩尼专门为孩子们在意大利当地请了中文老师。
一句一句教,一句一句学。最终,在上海,安团几乎“一炮而红”。当《虫儿飞》的音乐响起时,梁晓霞期待的“全场大合唱”随之而来。视频被发布到网上后,立即引发关注。
“小作业”跨越国界
如今,梁晓霞每年都会邀请安团成员来华演出,并且会为他们布置一个中文歌“小作业”。经过几年尝试,梁晓霞将歌曲难度提升,她为安团的小朋友们布置了《同一首歌》。
《同一首歌》在我国传唱度极高,十分适合作为压轴曲目登场。同时,这首歌的演唱难度极大,除了歌曲较难,长长的歌词也成为一个挑战。彼时,安团的成员们拿到密密麻麻的歌词,心里都感觉“很崩溃”。
塞布丽娜·西摩尼在明白歌词大意之后,一遍遍向孩子们讲述这首歌所蕴含的意义。接下来,她要求孩子们进行逐句练习。
“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在塞布丽娜·西摩尼看来,这首歌也是安团与中国乐迷“双向奔赴”的写照。
这首歌的练习时间远超《虫儿飞》,许多孩子需要拿出更多的课余时间学习中文。
梁晓霞介绍,从这次“小作业”开始,安团演唱中文歌曲不仅仅是每次音乐会的爆点,也让她感受到音乐跨越国界的力量。“当我得知那么多孩子在认真练习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中国的音乐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漂洋过海,抵达意大利!”
经过这次“小作业”,梁晓霞布置的中文歌难度陡然提升。《蜗牛》《鸿雁》《小美满》……意大利少年卢卡多次来到中国,他唱过许多首梁晓霞布置的中文歌曲。其中,他最拿手的是《鸿雁》。这些中文歌曲一定程度上带给卢卡改变。
练习中文歌的同时,他也更加了解中国与中国的文化。他知道,大雁代表着中国人的一种浪漫,一种别离后的思念。
中学二年级的卢卡已有6次来华演出的经历,最开始,他是小合唱团里的“小可爱”,今年已成为安团成员中的“大哥哥”。
对于学习中国歌曲,卢卡非常有热情。在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老师的帮助下,他经常花整个休息日练习中文歌曲。通常,他会先弄明白这首歌曲大概的意思,然后就开始一句一句地“拆解”歌词,跟随音乐,逐句练习。
不知不觉间,卢卡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此次音乐会上,他作为主唱,带领安团的小伙伴们为现场观众献唱经典歌曲《鸿雁》。面对台下2500多名观众的热情回应,卢卡十分激动。他说,在意大利,他一直在向同学、朋友推荐中国的音乐与文化。他还告诉同学们,雁是一种鸟类,更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表达思念的意象。
卢卡的母亲、哥哥也曾是安团的成员。每次练习中文歌时,母亲与哥哥也会参与其中。《鸿雁》的音乐声常常在这个意大利家庭响起。
让孩子们有更多“小美满”
今年是意大利女孩玛格丽特第一次来到中国。梁晓霞为安团布置的小作业是《小美满》。在一遍一遍的练习中,玛格丽特对中国越来越好奇。到达南京后,她惊奇地表示:“这里的建筑、美食与人,比我想象的还要美好!”
潜移默化间,玛格丽特、卢卡都开始在生活中向好朋友们讲述自己眼中的中国。
卢卡能够熟练地用中文说出“北京烤鸭”等多种中国美食名称。玛格丽特也告诉自己的朋友们,“同意大利人一样,中国人也喜欢吃面条”。
就这样,梁晓霞萌生出在中国创办安团姊妹团的想法。2019年,绣球花小合唱团应运而生。
之所以取名为“绣球花”,梁晓霞解释,绣球花由一朵朵小花团簇在一起组成,象征着团结的精神,而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她希望,通过合唱,小合唱团的成员们能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往世界。
2023年,绣球花小合唱团为视障孩子创作的《那颗星星就是我呀》在网络平台上获得将近两亿的播放量。同年,他们还登上央视舞台,与视障儿童同台献唱。
2023年、2024年,梁晓霞都带着绣球花小合唱团的孩子们去意大利开展夏令营活动,与安团的小朋友们互赠礼物。
卢卡就收到过中国小朋友的礼物,他打开包装盒,里面是一个印有安团、绣球花成员照片的小八音盒,照片在水晶球中转动。此时,《小美满》的音乐也在卢卡耳边萦绕。
“音乐与文化不分国界,我希望孩子们在文明互鉴中茁壮成长!”梁晓霞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泸州产业生态链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