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不少新能源车企开启了买车送保险的花式营销,广汽埃安、阿维塔、特斯拉都拿出“真金白银”参与其中。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和销量均迈上千万辆级台阶,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位。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车险保费居高不下、保险公司承保亏损等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不少消费者抱怨,还没有走出“续航焦虑”,又陷入“保费焦虑”。
1月下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产业端看,当前新能源车险保费高、高赔付的阶段性特征,反映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前后端还不协调,需要保险业和汽车业协同联动解决。从消费端看,新能源车险改革关系着车辆的行驶安全,也伴随着广大新能源车主的期待。有了车险的保障,能让消费者安心买、放心用新能源汽车。
综合研究机构数据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的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行业平均水平在107%左右。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赔付率超过100%的车系有137个。简单来说,只要保险公司承保了这些车系中的车型,想赚到钱几乎不可能。车险是财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基本盘,如果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对财险公司特别是中小财险公司的可持续经营会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车险市场的稳定运行。
要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难题,需要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一起想办法找出路。首先,要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避免使消费者刚缓解“续航焦虑”又陷入“保费焦虑”。一方面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将车险费率与风险等级挂钩,进而促进车企在设计源头平衡使用安全性与维修经济性,更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其次,对新能源车险产品要持续迭代优化。例如,根据新能源汽车的不同使用场景,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既能满足出险率较高的网约车的投保需求,又能为日常使用的私家车提供充足保障。从短期看,承保更多新能源汽车,保险公司可能会承担一定赔付压力;从长期看,这有利于实现新能源车险业务数据积累,能够提升保险公司定价能力及经营水平。
最后,作为经营车险的主体,各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提升新能源车险的经营能力和水平。例如,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业务流程推进降本增效。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车联网等技术实现风险的早识别、早预防、早管理,减少事故发生概率,推动降低新能源车险风险水平。
上一篇:为环保企业量身定制绿色信贷方案
下一篇:中通快递开发智能物流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