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烟火人间】
出小区,沿马路往东走一会儿,就进入了水上运动基地。穿过里面的网球公园,便能在东南方向看见它。
我和老伴儿每天都要走上一个小时,它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每次看见它,我都觉得精神一振:碧海蓝天的背景上,一面约50米高的银色巨帆高高地张开,似给航船提供了动力,使其乘风破浪。
其实,它是不动的,它只是立在那里作为别人的目标。那些赛艇、皮划艇运动员在比赛时看见它,就看见了终点所在,所以它叫“目标塔”。远处的海面上,帆船、帆板运动员则用自己操控的白帆、彩帆与它遥相呼应。
目标塔,是18年前出现在这里的。日照市将万平口区域的海边滩涂建成水上运动基地,让这里有了一大片蓝莹莹的水域、几座绿葱葱的湖心岛,周边还有太阳广场、目标塔、综合楼等。这个基地凭借匠心独运的设计与建设,于2008年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其中的目标塔,为点睛之作。
我在这里看过比赛。坐在水边的石阶上,享受悠悠海风,观赏百舸争流。运动员们奋力划桨,带着一串串雪白的浪花疾驰,无论男女,都肤色黝黑,肌肉紧绷如铁。参加2021年东京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水上项目的运动员中,许多都曾在日照集训,其中有几位还斩获金牌。
我在这里参加过诗会。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海上生明月,高塔接星空,日照日报社邀请了几十位文朋诗友来到塔上。站在第十一层望向窗外,只见月映水面,波光粼粼。目标塔的每一层都像桅杆上的一根横杆,小厅绕着作为桅杆的粗大圆柱而建,呈半月形。如果诗人在这一头朗诵,另一头的人只闻其声,往往得离座去瞅。于是,有的诗人改变“策略”,来回踱步,把诗情送到每个人的面前,引发阵阵掌声。
我在这里看过卫星发射。2024年,国家为建设“天启星座”,两次在日照近海发射卫星,每次都是4颗。其中一次是在12月19日晚上,那天考虑到海边路远人多,我和老伴儿去了目标塔。走上塔腰的观景台,向东望去,水面平静,夜空漆黑。见媒体预告的时间将至,我开启了手机的摄像头。等了两分多钟,东方突现大团火球,引发众人的热烈欢呼。接着,一束巨大的火焰腾空而起,“咚”的一声爆响随后撞向我的耳廓。我的手机随着那道火焰升高而不断改变角度,直到它变成一个亮点,消失在苍穹深处。我将视频发在朋友圈里,引来众多朋友的点赞。
更多的时候,我是散步至此。走到塔下,迈上台阶,再沿着赭红色的弯道步步登高。仰望右侧的巨帆,它鼓鼓胀胀的,我似乎听到了强劲的风声。俯瞰水面,各式艇子像被海风驱动一样飞速行进。它们闯过终点,绕一个圈儿返回,再度冲刺。傍晚,等到太阳落入西面的楼群,它们便到北边的码头,被人拖上岸,用淡水冲洗干净,送进船库。
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风光满眼。向东北方向望去,东夷小镇的瓦房鳞次栉比,烟火气十足;相邻的海洋公园,外观像巨型扇贝,吞吐着游客;向东瞅,目光越过令众多青年男女流连的情人岛,会瞅见海边像白帆一样的张拉膜结构顶棚;向南望,能看到为船只引航的灯塔、显示潮位的潮汐塔、泊着许多游艇和帆船的世帆赛基地、壮美如虹的万平口大桥,以及经常举办大型活动的太阳广场。
到了晚上,这里处处上演着灯光秀,让人眼花缭乱。目标塔通体发亮,不停变色。基地东岸,一排激光灯亮起,光束射向深邃的夜空。潮汐塔变成红蓝两段,此消彼长,让你直观地感受月球引力。太阳广场上的音乐喷泉,水柱随着曲子起舞,时高时低。目标塔南边200米处,则上演着大型演出项目“海之秀”,激光、音频、影像、4D动画、喷泉、水雾、烟花等全都用上,讲述渔家少年和龙王千金邂逅相恋的故事。我曾在现场观看,就像进入了光怪陆离的梦境,直到最后庆祝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思绪才回到现实。
眼前有诸多美景,我和老伴儿想与孩子们分享,便经常拍照片、拍视频,发到名为“赤道南北”的家庭小群里。在南半球的女儿和外孙、外孙女看了,或点赞或点评。
我平时忙于读书写作,多亏了把目标塔当作目标的散步,它缓解了疲劳,愉悦了心情。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海滨城市——在家中就能看见海,出门后能走到海边,亲近海。
但是,这种生活在去年秋天突然改变了。因入职山东大学文学院从事创意写作教学,我去了济南,办公室在中心校区,宿舍在兴隆山校区。这时,我女儿已回国住了两个月,我报到后,她来了一趟,之后从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坐飞机,又去了赤道之南。
兴隆山校区建在济南之南的群山之中,绿树红楼,宁静优美,被坊间戏称为“兴隆寺”。学校南边是一座高山,巉岩上青松傲立,小路上红叶斑驳。阴雨天,云在空中游走,常常会被山尖挂住一些,白如棉絮。白云缓缓下降,快降到山坡上的楼顶了,才飞升起来,离开人间。有一天我在宿舍南窗观赏这一景象时,正好有朋友来信息,问我在山里住得如何。我随手抄了一首古诗给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有一天,从东南方向飘来了大片云彩,比山顶高出许多。我猜想,它是从海上来的,很可能来自日照的海,心中突然生出强烈的思念,真想马上回去,到海边走一走。
过了一段时间,我回到了日照。抵达的当天晚上,我和老伴儿就去了目标塔。来到巨帆之侧,我觉得自己的胸腔也像灌满了海风,激情涌动。我拍了一段视频发到“赤道南北”小群里,还附上一句:“我们又来到目标塔了。”
女儿很快回话:“你俩就是我们的目标塔。”
那一刻,我遥望远方,眼窝湿热。
(作者:赵德发,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