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春季阳气生发主要对应人的肝,且与脾脏关系密切,同时雨水节气湿气盛行,容易出现肝旺、脾虚、多湿。南京市玄武区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朱明娟提醒,雨水节气调养要点在于“健脾祛湿、调和肝脾”。
居民外出受凉咳嗽、消化不良
“朱主任,这两天有点咳嗽,胃口不好吃不下饭!”近日,家住珠江路附近的市民孙女士找到朱明娟看病。据孙女士介绍,三天前,她和同事出去郊游,走路的时候有点热了,就脱去了厚外套,后来没及时穿上,可能当时吹了风,等第二天就感觉到身体有些不舒服了,继而出现咳嗽、消化不好、吃不下饭的情况。朱明娟给孙女士把了脉,观其舌苔,发现她的情况还是由于出去郊游的当天受了“风邪”所致,只要对应进行治疗就可以了,没有大问题。“早春风邪常常夹杂着寒邪,导致我们出现感冒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老人、儿童和体质敏感人群,更容易中招。另外,春季有些人容易出现肝气过旺的情况,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脾胃运化失常,接着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肠胃不适症状。再加上春季气温变化大,肠胃对温度较为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肠胃问题。”朱明娟称。
夜卧早起、少酸多辛甘
那在雨水节气如何保养我们的身体呢?朱明娟称,这里总的原则就是“健脾祛湿、调和肝脾”。具体做法有:
起居上,注意要夜卧早起。《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春季开始逐渐夜短昼长,人们可以适当晚睡,但入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晚11点。夜间是身体充分休养的时间,中医认为,子时之前入睡最养生;子时相当于现在的11点至凌晨1点。早上最好6至7点起床,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地去工作生活。
饮食上,多食蔬菜,口味宜增辛甘少酸。春季为养肝时节,中医认为,青绿色食物可养肝气,而且经过了秋冬天进补后人体已经储存下来了许多营养,所以春天应少食肉类,多吃些豆芽、春笋、菠菜等蔬菜,既顺应春天生发的特性,又可助养肝气。
口味上,健康人或肝气不足的人可以适当增加辛辣食物,少食酸性食物。辛味发散,酸味收敛;因此,辛味符合春天生发的特性可适当增食,而酸味不利于生发应少食。
雨水时节为早春,冬日余寒未除,可适当吃香椿、韭菜、大蒜、洋葱、荠菜、生姜等性温味辛的蔬菜,以鼓舞体内之气,让人体得到舒展。肝火过旺的人则要少食辛辣,适当吃些酸味食物,以收敛肝气。
运动上,着衣宽松,不宜剧烈。运动的关键,就是配合春天生发的气息,适当穿着宽松的衣服,不要过于约束自己,有助于体内气血的运行。人们常说春季踏青,天气转暖时,可以到户外做些缓慢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不做剧烈的运动,让人的身、心、灵得到扩展。同时,雨水开始天气逐渐变暖,在阳光充足时,可以适当晒太阳以祛除寒气,有助于疏通经络、益气健脾。
雨水节气一定要注意“春捂”
“这个时候有一个方面特别要重视,那就是‘春捂’!”朱明娟称。虽然雨水时节气温有所回升,但仍是寒潮多发时期,天气变化大。因此,“春捂”很重要。春捂首先要注意“下厚上薄”,这样有利于阳气的生发。俗话说得好,就是寒从脚生,冷从足生,寒了会伤肺,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足部的保暖。第二个是要捂背,不可令背寒,寒会伤背,会导致鼻塞、咳嗽。背部是一身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背部的保暖同样重要。第三个是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尤其是肚脐,它是神阙穴的所在,受寒了容易导致腹痛、腹泻这些不良现象。
“当然,春捂还要注意一个度,并不是说要一捂到底。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上时,可以考虑结束春捂,逐渐减少衣物。”朱明娟称。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