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全国大气环境质量怎么样、怎么办?在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介绍了最新情况。
一组数据是,2024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的三项约束性指标都优于年度目标,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但李天威表示,完成“十四五”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标,即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控制在1%以内,还需要全程开启“打地鼠”模式。
这些挑战在于,大气污染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突出,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依然突出,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同时,大气污染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低效失效等问题依然突出。此外全国今年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相对不利。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就是这样的重点区域。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有13个城市位于全国168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已是我国污染最重的区域,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
“空气质量改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大气治理的新形势,生态环境部综合施策。
首先是提标准。在李天威看来,标准具有引领作用。2024年,我国近3/4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其中,近半数达标城市PM2.5浓度还高于25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是“美丽中国”建设提出来的2035年目标。“所以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这部分城市,特别是已经达到了25微克/立方米的城市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引领作用已经明显减弱。”李天威说。
据介绍,生态环境部已于2022年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目前在实施情况评估、人体健康影响和标准限值修订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PM10。
李天威表示,修订工作同时要统筹发展与保护,对标“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综合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设定标准限值。既不盲目跟风国际最严水平,也不一味追求改善速度,更不会搞大气污染治理“休克疗法”。坚持稳中求进、蹄疾步稳,让地方跳一跳够得着,达标所需的资金、技术、方法手段循序渐进能跟上,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不仅修订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还要同步修订配套的监测、评价等技术规范,整体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移动源则是大气治理的新突破口。“抓住移动源这个牛鼻子十分迫切。”李天威说,在北京、上海、济南、杭州、广州、深圳、成都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移动源已是大气污染物首要的排放来源。
他拿出一张图,图中显示,从国零到国六排放标准,柴油车百公里排放的颗粒物从293克降低到1.5克。“排放标准的升级对减排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革命性的,我们必须加快跟国际标准接轨。”
李天威介绍,生态环境部将对标欧美先进法规,研究制定轻型车、重型车的国七标准,国七标准排放控制技术水平基本上也跟欧美接轨,晚两年左右实施,实现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同时,生态环境部也在研究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国五标准,实现排放控制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完善在用车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排放检验设备验证方法和防作弊技术规定。
李天威还在发布会上强调,将持续健全环保绩效分级等长效机制,不会让环保水平高、投入大的企业吃亏,也不会让环保水平低、投入小的企业受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24日电
上一篇:签约!又一高能级项目落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