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的粪池散布全村,空气里的臭味挥之不去;家家户户的污水都随意排到街上,再遇上雨天简直无处下脚。”回忆起当初实地考察时的情形,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浦口区农污改造项目团队成员黄长红记忆犹新。
浦口区全区共532个自然村,其中大部分村无农污处理先例,部分村庄之前虽尝试过农污处理站点建设运营,但由于选址不佳、运营不善等问题,农污一直是浦口区政府关切的重要民生问题。
在浦口区农污改造建设过程中,因农村地区整体情况较为复杂,人口规模及接受度、聚集程度、地形地貌、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中建生态环境集团进行了深入走访调研,联合多方进行专业的分析、设计,兼顾性价比、施工难度等多方面因素,做到站点选址最优、建设成本最优、处理成效最优、运营效率最优,圆满完成农污改造建设任务。
△经过科学治理,浦口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以“诚”促“改”
项目建设初期,村民们对这样一群“到村子里东挖西建的头盔仔”还带着些排斥,认为他们干的事纯属多此一举。“家家户户有化粪池,要你们建设个啥?把村里的污水收集到一个处理站,那还不是一个大的化粪池,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吗?”
“头盔仔”及提前驻场的后期运维人员拿着宣传手册,挨家挨户沟通宣传,让村民了解污水收集只是农污治理的第一个环节,后面的污水处理才是重点。污水进入处理站后,先要经过一个简单的沉淀过程,把大颗粒的脏污沉淀下来,然后经过提升泵提升至流量计来记录整个村庄的污水量,再进入后期生化处理单元,经过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最后进入清水池达标排放。村民们对这些专业化的介绍听得一知半解,工作人员就邀请他们前往已经建好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站现场,给他们现场展示污水处理的过程。看到脏水流入站点,经过几个处理池,最后从清水池中排出干净的清水,村民们终于相信这个工程不是多此一举、不是忽悠人,是实实在在的利民工程。
△站点改造前后对比项目建设完毕投入运营后,中建生态环境的运营团队每天穿梭在各个农污站点间,检查、修理、除草……村民们不时会过来围观,好奇地问这问那。就这样,一线的运维人员与村民们渐渐处成了朋友。工作人员还发现,村里居住的大多是留守老人,他们独自生活,儿女不在身边,非常渴望与人交流。遇到村民各种各样的询问,工作人员都一一耐心讲解;有村民生活中遇到困难,工作人员也会热情帮助,积极沟通。农污治理团队不但给村民带来了干净清新的生活环境,还带来了欢声笑语。
点“污”成“景”
从前浦口区一大片农村区域都存在农房污水排水难的问题。特别是江南地区一到梅雨季节,家里的污水、天上的雨水汇到一处,房前屋后脏水横流,出趟门衣服鞋子都要弄得脏兮兮。
如今,零散的露天粪池再也不见了。经过统一治理,村里每家每户都新建了化粪池,设置了厨房沉渣格栅井,下水安装了存水弯,通过一体化处理站将污水集中进行处理。除了埋头进行技术攻关,团队还有着自己的治污“哲学”。农污处理项目既要注重区域布局、处理方式、工艺提升、降耗提能等内在元素,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农污终端的绿化景观建造,助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让污水治理变得更加人性化。
经过科学治理,横流的污水不见了,四溢的臭气也闻不到了……村里池水越来越清冽、空气越来越清新的同时,还平添了许多花园式的休憩场所。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类似这样点“污”成“景”的例子已在浦口区的各个角落落地开花。
“村子一下子变成了公园,感觉还是挺骄傲的!”浦口农污项目正式运营后,黄长红在日常巡检工作时,总能感受到这种巨大的成就感。
如今,驱车缓行于浦口区的各条乡村道路间,感受到的是两旁风光秀丽,河水清澈见底,耳畔鸟语花香。谁也不曾想,昔日的农村“污水池”经过科技手段的改造,竟然华丽变身为公众赏景、休闲游玩的“农污公园”,成为江南乡村一道靓丽风景线。
△项目所在地鸟瞰图浦口农污治理项目运营后实现了污水处理站点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数字围栏预警等功能,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累计受益农户约3.2万户、受益人口约10.59万,在保障浦口区农村污水治理效果的同时,更使农污处理站点成为一道美丽风景,为浦口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