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AI热在各领域兴起。科学突破也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探索提供了强劲动力,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逐渐成为科研新范式。昨天(2月23日),在上海徐汇西岸举办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2025GDC)上,第三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在大会平行活动科学智能青年创新论坛上启动。
会上,上海科学智能联合创新中心成立。上海科学智能联合创新中心是在上海市政府、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与支持下,由上海创智学院、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成立,中心将通过牵头实施一系列项目,包括上海市科学智能“百人百项”工程等,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加速AI赋能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孵化,推进工程化落地等。
世界科学智能大赛旨在通过定义核心研究方向与问题,展现科学智能先进思路,吸引全球人才共同探索科学智能领域的新课题、新方法,构建科学智能新生态。首届大赛于2023年6月启动。本次大赛设置航空安全、材料设计、合成生物、创新药、新能源五大赛道,聚焦推动高价值产业场景中的科学问题,致力于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人才培养。
航空安全赛道聚焦AI航空结冰气象要素预测,旨在通过历史再分析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实现未来三天云水、云冰等要素的精准预测,助力国产大飞机适航认证和全球航线安全运营,为提升飞行经济性与安全性提供创新技术思路。选手需攻克气象条件时间序列预测的复杂性、云水/云冰时空分布不均匀等关键科学问题,尝试解决航空结冰导致的飞行安全风险。
材料设计赛道围绕3D分子构象条件生成技术,基于物理机理约束的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分子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联建模,助力重塑材料研发范式,推动固态电池电解质、生物可降解塑料等战略材料的产业化进程。赛题核心是解决能源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领域的逆向设计难题,通过生成符合目标属性的分子构象,加速新材料研发周期。
合成生物赛道聚焦蛋白质固有无序区域(IDRs)预测,通过AI解析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及动态特性建模,准确识别蛋白质结构不稳定区域,合力推动抗体药物开发与合成生物学研究,为生物制药领域解决“重组蛋白生产中间产物沉淀、变性”等产业痛点提供创新工具。选手需攻克蛋白结构的底层机制、动态行为建模等科学问题,成功预测蛋白质的IDRs区域,帮助优化重组蛋白合成成功率。
创新药赛道挑战RNA逆折叠与功能核酸设计,基于给定三维骨架生成可折叠的RNA序列。选手需用人工智能技术思考突破RNA结构-序列逆映射、热力学平衡与环境适应性对折叠的可能影响等科学问题,该项技术将推动RNA药物、mRNA疫苗、生物传感器的智能化设计,加速靶向治疗与新型疫苗开发。
新能源赛道聚焦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选手需根据历史发电功率数据和对应时段多类别气象预测数据,实现次日零时起到未来24 小时逐 15分钟级精准预测。赛题以气象条件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为关键科学问题展开,关注多尺度物理过程的耦合、可再生能源设备的物理响应、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等现实痛点,致力于为保障新能源高效并网与电网稳定运行提供关键创新思路。
本届大赛顾问、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吴力波表示:“科学智能的边界正在全球开发者协作中被重新定义。作为开放生态的典型实践,世界科学智能大赛通过开放科学语料、算力、模型工具和科学问题,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创新生态。复旦大学CFFF智算平台作为基础设施在2023年首届大赛中首次对外大规模开放,为参赛选手提供400卡GPU的算力支持。本届赛事将进一步联动GDC‘社区的社区’网络,吸引更多年轻力量破解产业级科学难题,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AI发展离不开青年力量的推动,Deepseek等明星项目的涌现,正是得益于新兴一代的深入开拓和创新。昨天共同启动大赛的几位优胜选手就是由大赛开启了科学智能研究之路,他们在比赛过程中探索出各自领域的创新方案:徐丽成在量子化学赛道比赛中围绕分子性质预测赛题创新应用DimeNet++图神经网络拟合分子能量,结合集成学习策略优化模型精度;周原野在流体力学赛道比赛中围绕超分辨率湍流问题,将PINN物理信息约束神经元网络和CFD谱方法耦合,实现快速训练PINN模型达到谱精度;周潪剑在量子化学赛道的比赛中提出了quipformerV1预测真实能量和原子线性拟合能量之间差值的方案。
大赛共分为三大阶段:2月23日至5月上旬为报名组队和初赛阶段,5月中旬至6月中旬将进入复赛阶段,7月初决赛将决出最终奖项、分享百万大奖。主办者及相关协办单位还将为优胜选手提供合作机会,通过多维度的资源对接与深度合作,为上海乃至全球的科学智能产业发展输送顶尖人才,推动科学智能AI大模型在关键行业的创新应用。
原标题:为AI热再添一把火,第三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在沪启动
栏目编辑:陆梓华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制图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