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阿婆,等下您要动个小手术,但是不用紧张,我陪着您。”近日,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一名陪诊师耐心安抚一名八旬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就医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很多老年人难以独立完成就医全过程,便请陪诊师来担任“临时家人”。不久前,上海市出台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从今年2月至7月,在上海市9个区开展陪诊服务试点。
尽管目前陪诊师很受欢迎,但在规范化、专业化方面尚有欠缺。由于陪诊服务需求量大,处于发展初期,这个行业既展现出旺盛生命力,又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民众在渴望获得这项服务的同时,又担心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引发纠纷,甚至被坑害。收费标准不统一、服务承诺未兑现、个人信息遭泄露、“号贩子”或“医托”混迹其中等,是患者普遍担心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开展陪诊服务试点,有助于将陪诊服务纳入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上海市的试点方案要求从业人员持急救培训证、伦理考核证上岗,明确了陪诊师的入职门槛;对服务过程强化监管,让“号贩子”和“医托”难以借陪诊师的身份来坑害民众。这种创新模式,为规范陪诊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开展试点,陪诊服务存在的一些管理漏洞有望得到修补。在隐私保护方面,可通过信息隔离技术,确保陪诊师仅接触必要诊疗信息;在服务边界方面,明确禁止代问诊、代决策等越界行为;在责任划分方面,采用阶梯式责任认定机制,预防和化解纷争。陪诊服务从自由发展到被纳入试点,有利于行业更加规范。
规范陪诊服务,除了不折不扣落实陪诊服务试点方案之外,还需要从其他方面持续发力。职业的专业化建设,应当沿着制定标准、培训跟进、监管配套等路径有序推进。另外,陪诊服务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老龄化社会不可或缺的服务。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避免陪诊服务过度商业化。
开展陪诊服务试点,是陪诊服务走出灰色地带的重要一步。由政府主导的陪诊师“正规军”普及开来,可以使患者不再为就医无人陪伴而发愁,也能让忙碌的家属获得专业支持,化解老年人的就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