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4
本文字数:1545,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导读: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需要的是“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的协同耦合。
作者 | 一财评论员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是一个行则将至的进行时。
2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消费是稳外贸、扩内需的重要抓手;要着力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电信、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领域研究推出一批新的开放举措;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完善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养老托育、数字消费等领域标准。
会议还提出,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的办法,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进一步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消费需求。
将“对内放开”与“对外开放”放在同一维度,清晰传递出内外兼修的强烈信号,为市场打开丰富想象空间。人们一般用改革来论述拓宽市场自发空间,这次直接用“对内放开”来表述,既形象又直观,而且还更容易被验证,市场主体只需审视“对内放开”的实效,就能直接体会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能否名副其实、不打折扣。
改革与开放是中国经济向上向善发展的标配,落地生根的改革与开放,基于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标准打造制度演进矩阵图,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全球经济竞争优势。中国每一次的进步,都是用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的改革谱写的。
而且不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放开,都归于一个元问题,那就是有为政府锻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在负面清单管理下,将自发发展空间基于社会成本最小化原则达到边际最大值。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护卫,合法行为能得到真正尊重,减少任何非市场行为干预。
四十多年的改革与开放,用无数鲜活案例和进程传递出一致性信号,放才是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方法论。以最近中国经济呈现出的诸多亮点为例,不论是惊艳全球的DeepSeek,还是《哪吒2》,抑或之前的《黑悟空》大型游戏等,都是在有限和有为政府护卫市场自发扩张秩序的场景下,焕发出来的生命力、好奇心、竞争力。
这些凸显中国经济活力的个案,都体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常识,那就是市场有空间,民间才能有力量。对外开放也好,对内放开也罢,其真正的立足点和归宿地都是解决市场空间问题。政府的任务和权力的行权路径,就是打造权在法下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唯有如此,民间力量才能遵循市场自发扩张的秩序,如野花野草,只要空间充足,就会自发绽放。若权力绕开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转向去探求如何解决民间力量的问题,就会出现管得越多,市场钝化越彻底。要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佐证,没有任何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是管出来的。
为此,如果政府的改革与开放塑造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求解的是市场的配置型效应,那么人们对营商环境和制度矩阵的评价是基于损失规避的禀赋效应,其对市场空间可拓展的边际松紧度,给经济社会主体带来的影响是不对等的。这意味着政府必须在拓宽市场自发空间上倾注全力,为市场的配置型效应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践行权在法下的准则,有为政府才能有效点亮经济社会主体的前程。
同样,唯有有为政府聚焦于公平公正地营造提升市场配置型效应的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才能更放心地求解市场适应性效应,真正在自利诉求上成就市场的自发扩张。只有合法权益得到安全保障,交易结构公平公正,激励约束机制兼容,市场才会活力四射。
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需要的是“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的协同耦合,需要坚持改革与开放始终是进行时的信念,政府始终坚守有为应有界、无为无不为,实现管有度、放为主的新激励约束机制,经济才能真正开枝散叶、充满活力。